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绝学”的艰难与希望――记学者刘凤翥的契丹文字研究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2007-11-22 00:00于哲学网发表

 

 



                  

                      刘凤翥(右)为大学生们讲解契丹文字

      在银杏金黄的深秋时节,北大校园里同时举办了“山东古代石刻拓片展”和“契丹文字碑刻拓片展”。那古老文化的神奇魅力深深地吸引着莘莘学子,尤其是契丹文,粗观似曾相识,细看却一字不认。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学者,手指着碑刻,讲解着契丹文的由来和辨识方法。他就是世界著名的契丹文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所研究员刘凤翥,就是他经过40多年的辛勤努力,使这一死亡文字的辨认工作渐渐有了眉目。

      契丹崛起于唐末,兴盛于宋辽。改国号为辽国之后,参照汉字的形体结构创制了契丹大字和契丹小字,后渐绝行于世。1922年,比利时传教士凯尔温雇人在内蒙古巴林右旗辽代永兴陵的碑文中最早发现契丹小字。85年来,契丹文字研究断断续续,曾有过3次研究高潮。

      1932年~1935年,王静如、罗福成、厉鼎煃运用“比较法”破译了70余字,未涉及读音。上世纪50年代,在日本掀起的契丹字研究热中,将70多字中的30多字研究出了读音。上世纪60年代,我国蒙古族学者清格尔泰在研究蒙古语同时,关注契丹文字与蒙古语的关联。从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的刘凤翥遵循著名教授翦伯赞、商鸿逵的教导,一直搜集、钻研契丹文字。不管是在艰苦劳作的“五七”干校,还是在唐山大地震中,刘凤翥都在抄写卡片,共计4万多张,他反复辨认,每辨识一个字,都狂喜异常。

      1991年,刘凤翥参加中日联合首届契丹文字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1998年,参加世界阿尔泰学会第41届年会。他在两次会上分别宣读的《若干契丹大字解读及其他》和《契丹小字70余年之研究》都引起了巨大轰动,会场上提问不断,会下提问者络绎不绝,连吃饭、休息都不得安宁。芬兰赫尔辛基大学亚非研究所杨虎嫩教授称赞刘凤翥为“当今世界首席契丹字研究权威”。大会秘书长希诺尔说,刘凤翥的研究太重要了,他的总结式学术报告为年会增加了光辉。

      他花10年时间撰写的《契丹小字研究》先后获得内蒙古首届哲学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民族所优秀成果一等奖、国家教委人文社科研究成果一等奖。

      1994年刘凤翥退休后,申请获得了老年科研基金,古稀之年从ABC开始,虚心向儿子学习计算机操作方法。退休13年中,他年年出差,只要哪里一发现契丹文字,他就赶到哪里,精心地拓制拓片。他对质量要求极为严格,每拓一份拓片,他都要往碑刻上打五六十遍墨,既要用力,又要均匀,力求碑刻黑白分明,不让字口蹭上一点点墨迹。毕竟上了年纪,一天下来,他腰痛剧烈,回到旅舍,要咬着牙逐个台阶往上挪,蹭到床边弯不了腰,只能挺直身子,猛地一倒,就再也不想动了。第二天,还得咬牙前往拓制。凭着对国家民族历史文化无比珍爱之心,他终于把十几年来新出土的契丹文字全部拓制回来。他的家成了全世界收藏契丹文字最多、最全的地方。一次,他琢磨了几个月,突然豁然开朗,破解了契丹文字的部分拼音方式,一下子就弄明白了前4行许多难点字的发音和字意,这4行有116个字。刘凤翥据此写出《契丹大字耶律昌允墓志铭研究》的论文,在《燕京学报》上发表。退休十余年,他年年都发表重要论文,或是公布最新发现。

      在勤奋科研之余,刘凤翥心中也有一丝忧虑,世界上本来研究契丹文字的学者就寥若晨星,这一学科后继无人的现象令人担忧。好在北京大学中国史研究中心2004年请刘凤翥为博士生讲契丹文字课,博士生康鹏对契丹文字感兴趣,他用数码相机把1万多个契丹字拍照下来,使得契丹字也进入了计算机。刘凤翥说:“解读契丹文字号称绝学。我衷心希望它不仅不要绝,还要把它发扬光大。殷切盼望有志于此的青年朋友加入到这一研究领域中来,通过大家坚持不懈的努力,最后彻底解读契丹文字。”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