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路遥逝世15周年纪念 中外学者共同祭奠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2007-11-19 00:00于哲学网发表

 

 



      17日是著名作家路遥逝世15周年纪念日。在延安大学的文汇山路遥墓前,来自海内外的100多位路遥研究者,肃穆地献上花篮,表达对路遥的追思。在当天举行的全国路遥研究学术研讨会上,著名文学评论家何西来、李建军等学者就路遥的作品进行了研讨。中国作家协会向大会发来电函,对路遥的文品及人品给予极高评价。

        路遥把作品写进几代人心里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原副所长、著名文学评论家何西来说,陕西作家以柳青、路遥和陈忠实等形成了一个现实主义流派。路遥的作品是靠苦难来涵养,苦难给了他坚强的性格,充实了他创作的内容。路遥不仅仅是一个作家,更是一个思想者,一个崇高的殉职者,他把作品写入了几代人的心里。

        陕西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雷涛说,路遥的名字连同他的作品,没有因为岁月的久远而失去光彩,恰恰相反,这种光彩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愈加显得透亮和耀眼,路遥依然活在千千万万个热爱他的读者的心中。路遥的作品是新时期中国文学一个重要推进阶段所达到的具有典型意义的新高。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青年评论家李建军说,路遥的作品表现出一种人性的光耀、人格的伟大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这是伟大作品的共性,也是比当下以个人情结和生活碎片为题材的作品具有生命力的原因。

        路遥的作品表现真、情、美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主任编辑叶咏梅(《平凡的世界》广播剧编辑)说,路遥的作品表现着真、情、美三个特点。当时,《平凡的世界》广播剧先后播出3次,直接听众超过3亿人。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的60部来自古今中外名著改编的广播剧中,《平凡的世界》排名第八。

        日本路遥研究专家、姬路独协大学教授安本实认为,路遥是中国最早对中国城乡二元社会结构进行描写的作家,他的作品是逼近人性本质的,达到了世界文学水平的高度。

        陕西师范大学赵学勇教授认为,路遥的作品经受了两个时代(计划经济时代、市场经济时代)的考验,他是真正思考中国问题的作家。学术界的冷清与读者的热捧形成了独特的路遥现象,应当引起注意。

        山东济宁学院教授宗元认为,路遥作品秉承一种民间的原始正义,他不自觉地站在民间立场,这正是他作品受到读者喜爱的一个重要原因。

        北京语言大学教授郑万鹏说,同为“现代史诗”,《平凡的世界》比《安娜卡列尼娜》少了一层忧虑,多了一层喜悦。《平凡的世界》主人公们,体现着路遥的现代人格理想,即在完成自我意识觉醒的基础上,完成对他人的责任,以实现更高意义上的社会和谐,伦理和谐。路遥以“现实的人文主义”与“新时期”以来富于人文精神的思潮一道,成为中国当代人文主义复兴的征兆。

        路遥文学馆揭牌

        背依延安文汇山占地180平方米

        17日上午,一座纪念我国“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当代已故著名作家路遥的文学纪念馆正式成立。路遥文学馆位于延安大学窑洞建筑群一排,背依安葬路遥的文汇山,面临窑洞广场,占地约180平方米,馆名由当代文学大家王蒙先生题写。全国政协文教卫委员会副主任王巨才、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陈忠实为该馆揭牌。

      文学馆由序厅、主体馆、音响题字厅以及文学研究室四个部分组成。序厅概括介绍路遥成长的环境、人生经历与主要成就;而主体馆布展的主要内容分为六大部分:“苦难的童年生活”、“文学摇篮期”、“永远的人格力量”……展出了路遥各个时期的珍贵照片百余幅,展出刊登路遥作品的部分原始报刊,各种版本的路遥著作,国内外纪念路遥的文集与研究专著,以及路遥作品的部分手稿;音像厅拥有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授权复制的《平凡的世界》152集长篇小说连续广播剧、《人生》广播剧节目,以及介绍路遥创作的电视专题片,电影《人生》等音像资料,还陈列陈忠实、贾平凹等国内文学名家为文学馆作的题词、题画。

        延安大学文学研究所负责人梁向阳说:“路遥英年早逝人生悲,平凡世界不平凡。路遥在其短暂的人生历程里,谱写了一首自强不息、激昂向上、感天动地的人生交响曲。他以‘城乡交叉地带’为作品取材的基点,以血为墨著华章,为当代读者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他的悲剧与他的志向、理想和豪情交织在一起,令人肃然起敬,使人难以忘怀!”

        路遥女儿路茗茗真情流露

        爸爸放心,我会一直努力!

        路遥过世十五周年,这段日子里,路遥的家人经历的是一段漫长而悲痛的岁月。十五年后的今天,在无数人记挂着路遥和他的家人的时刻,路遥的家人在面对曲折人生时,所展露的坚强令人感叹。

        17日,是王天笑今年最难挨的一天。记者致电王天笑时,他刚参加完延安大学纪念路遥的活动,声音听起来稍显沙哑。“刚才和大伙一起去给我哥扫墓,他们走了以后,我就一个人在我哥墓前呆着。想想今天,我比往年哭得都多,不光是为了我哥,也为了我们整个家。就今年,短短100多天,家里去了两个亲人,一个哥,一个爹,我自己又病了。站在我哥墓前,我都不知道说什么,心里很难受。”作为路遥最小的弟弟,患有肝硬化的王天笑虽然病情趋于稳定,但每三四天就得去一次医院。“这次来延安,是因为他们跟我说了纪念我哥的这个活动,我挺感激的,这是好事啊。十五年了,还有这么多人惦记着我哥写的文章,这么多人记得他,听说榆林的一个电视台正播放《人生》和我哥的一些纪录片,我真心地感谢大家。不容易,我高兴。也感谢关注我病情的人,我们都会好的。”

        路遥的女儿路茗茗昨(17)日没能来延安,但王天笑在墓前给她打了个电话。王天笑说他把手机放在墓碑前,让茗茗和她爸说话。“我也不知道她说了什么,是他们父女间的悄悄话吧。”记者通过短信方式联系到了身在外地的路茗茗,当说起给父亲的“留言”,她这样说道:“我跟爸爸说话了,但其实话非常简单,就是:爸爸放心,我会一直努力的,仅此。”看着短信里简短的话语,再看到路茗茗在博客里给父亲写的那篇名为《瞭望父亲精神的一扇窗口——写在路遥文学纪念馆开馆时》催人泪下的文章,记者感到欣慰——路茗茗长大了。

        “我们有责任,我们有使命,我们有激情。”昨日,是我省著名作家路遥逝世15周年的忌日,一群大学生自发走上街头,向过往行人介绍路遥的作品和生平。此次活动组织者西北大学黄土高坡文化社负责人郝帅斌告诉记者,在他们心目中,路遥是纯文学的象征,这次活动一方面为了纪念路遥,更重要的是为商业化时代的纯文学而呐喊。

      街头怀念 让更多人了解路遥

        17日上午,西安钟鼓楼附近,活跃在阳光下的这群年轻人吸引了过往路人的目光,他们并没有声势浩大的队伍,手中的“道具”仅仅是两面宣传板,一幅印着路遥的照片,另一幅是路遥的简介和作品介绍。在这十几个男孩女孩身上,都贴着一个黄色彩纸剪成的图标,这是发起者贺占龙手工制作的活动标志,虽然有些粗糙,但大家都贴在了胸前。

        刚拿出这两块宣传板,就有一些行人围上来,此次活动的发起者之一——西北大学艺术系2007级学生贺占龙向大家介绍:“今天是路遥逝世15周年忌日,我们这个活动主要是为了纪念他。”路遥的作品、路遥的生平,贺占龙都十分熟悉,认真的讲解得到了路人的赞许。一些行人主动询问,向他们索要路遥的相关资料仔细阅读。

        郝帅斌介绍,西北大学黄土高坡文化社的社员们早上10点就到了钟鼓楼广场,原计划并没有这么多人,但是很多社员主动要求前来,十多个学生便一同走上了街头。

        下午3时,他们又从钟鼓楼乘车到陕西师范大学,在校园里为大学生们介绍路遥。与街头不同,和主办方同龄的年轻人们似乎更能理解活动的意义,围观的人群里不时冒出尖叫着的路遥粉丝,向主办方表示感谢。

      热爱文学 年轻人走到一起

                   

        在活动过程中,郝帅斌和贺占龙一直强调他们有责任和使命向大家介绍路遥,原因不仅仅是他们俩都来自路遥生长的陕北,而是因为对文学的热爱,对陕北的热爱。郝帅斌说,他自己还写了一首怀念路遥的长诗,“如果今天能在这里朗诵的话,我一定会热泪盈眶的。”记者了解到,除郝帅斌之外,社员们为今天的活动写了近40首诗。

        在大学生们对路遥的介绍里,这样写道:“一生用生命与汗水寻觅并谱写文学的真理,一生用生命与汗水去歌颂他热爱的土地与人民。他,不再是他,生命的个体,他成了纯文学的象征。在今天日益商业化的社会里,他是一个清醒虔诚的朝觐者,对纯文学和美好人性顶礼膜拜。”

        贺占龙说,黄土高坡文化社的成员并不都是陕北人,也并不全都对路遥了解,他们只是想通过文化社这个窗口和平台,让更多的人了解路遥,了解黄土文化,而他们成立黄土高坡文化社最初的目的也是为了传播、秉承黄土文化,纪念黄土地上土生土长的作家路遥,表达对路遥的怀念和对文学的热爱。因为这样的号召力,黄土高坡文化社才成立几个月,已经聚集了近百名热爱文学的大学生。

        此次活动是大家自发组织的,活动的几百元经费也是几个热心的同学凑起来的。郝帅斌说,他们还有很多想法,路遥弟弟王天笑为路遥建了一个网站,但因王天笑住院治疗,网站疏于管理,既懂技术又热爱文学的文化社的成员们,准备义务为王天笑维护这个网站,用实际行动表达对路遥的怀念。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