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手翻书,看到一首五绝:“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河满子,双泪落君前。”诗中沧海之叹,让人慽慽。竟不知“何满子”为何物何调,于是究其本源,才知道关于“何满子”,竟有那么多让人感叹的故事。 “何满子”是传说中唐玄宗时代的一个歌者,中唐以后的诗人经常将这个歌者的故事写入诗中,在诗坛齐名的白居易与元稹都曾经用自己的诗歌来咏叹这个歌者的遭遇,但是这一对生时的好友,对于这个传说的内容,却各自都有自己的坚持。 白居易在诗中这么写道:“世传满子是人名,临就刑时曲始成。一曲四词歌八叠,从头便是断肠声。”并且在“何满子”后自注说:“开元中,沧州歌者姓名,临刑进此曲,以赎死,上竟不免。”在白乐天的诗中,这个何满子本是沧州的一个歌者,因为犯了死罪,在临刑前创作了“何满子”,希望以这一首曲子博得喜好音乐的唐玄宗的同情,但是最终却并没有被宽恕。倒是他(或者是她)的曲子,感动了宫中的宫女、歌妓,还有历代敏感的诗人。因为安史之乱流落民间的宫中歌妓,依然会悲伤的唱起《何满子》,感叹生命的无常。唐文宗甘露之变后,皇帝自知不免,便让宫人沈翘翘且歌且舞《何满子》,做为自己最后的挽歌。 若由此而看,《何满子》实是悲伤人的悲伤之歌。 但是白居易的好友元稹却相信另一个更美好的传说,他写道:“何满能歌能宛转,天宝年中世称罕。婴刑系在囹圄间,水调哀音歌愤懑。梨园弟子奏玄宗,一唱承恩羁网缓。便将何满为曲名,御谱亲题乐府纂……” 在元稹的笔下,这个叫何满子的歌者,不仅仅因此而获释,并且曲名被玄宗御笔钦定,用她的名字“何满子”来命名。不仅仅如此,在元稹的笔下,这个何满子,分明便是一个美丽的女子,她因此进入了皇宫,受到皇帝的宠爱。诗人夸耀的写道:“鱼家入内本领绝,叶氏有年声气短。自外徒烦记得词,点拍才成已夸诞。我来湖外拜君侯,正值灰飞仲春琯。广宴江亭为我开,红妆逼坐花枝暖。此时有态蹋华筵,未吐芳词貌夷坦。翠蛾转盼摇雀钗,碧袖歌垂翻鹤卵。定面凝眸一声发,云停尘下何劳算。迢迢击磬远玲玲,一一贯珠匀款款……”在一首长达四十句的长诗中,元稹用力描写了这个叫何满子的女孩出色的音乐技能、美丽的容貌……这不再是一个哀伤的故事,因为它有了一个美好得有如童话的结局。 但是无论如何,与它的创作者的命运无关,《何满子》这个曲调,始终是一个充满哀伤的曲调。 唐代的薛逢写了一首《何满子》:“击马宫槐老,持怀店菊黄。故交今不见,流恨满川光。”敦煌词中,有这样几曲调子: “平夜秋风凛凛高。长城侠客逞雄豪。手执钢刀利如雪,腰间恒垂可吹毛。” “秋水澄澄深复深。喻如贱妾岁寒心。江头寂寞无音信,薄暮惟闻黄鸟吟。” “城傍猎骑各翩翩。侧坐金鞍调马鞭。胡言汉语真难会,听取胡歌甚可怜。” “金河一去路千千,欲到天边更有天。马上不知何处变,回来未半早经年。” 除了第一首尚有一些边客的侠气外,大抵皆是心伤之慨叹。从这些词来看,白乐天所说“一曲四词”,确是记实。所谓“歌八叠”,大约是有和声了,闭目瞑想反复唱着词的最后两句的情景,便不闻歌声,也有沧凉之感。 随着时间的推移,《何满子》一词在形式上渐渐发生变化,或变为单调三十六字、三十七,到了宋代,干脆变成了双调七十四字。但是词的主题却依然没有变化。秦少游写道:“衰草寒烟无意思,向人只会凄凉。吟断炉香袅袅,望穷海月茫茫”;仇远则感叹:“闲指青衫旧泪,空连半股鸾钗”;便连苏子瞻也说:“试问当垆人在否,空教是处闻名。” 可见无论形式如何变化,《何满子》始终宿命般的承载着人类的悲伤。文章开头提到的那首诗,便是《何满子》所承载的悲伤故事之一,这也是一个更加传奇的故事。 那是唐武宗的时候,唐武宗的嫔妃中有一个孟才人,她因为歌笙而获宠,在武宗临死前,便要求给武宗唱一曲《何满子》,歌声方断,人气已绝。武宗让太医抢救,太医诊视之后说:“肌尚温肠已断。”唐武宗听完之后,竟也随之驾崩。死后棺材沉重不动,人们纷纷议论,有人大胆的猜测:“这是要等孟才人呀。”果然,待孟才人的梓木一到,武宗的棺材立刻可以抬动了。 张祜为了纪念这个传奇,写了两首词。一首便是开头提到《何满子》,另一首就叫《孟才人叹》,词是这么写的:“偶因歌态咏娇颦,传唱宫中十二春。却为一声何满子,下泉须吊孟才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