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为大众热议的繁简之争,一边是越来越多的人学习汉语练习汉字 “书同文”在相当长时间一直是东亚文化圈特有的历史现象。针对韩国媒体的一则“5000简体字将改为繁体字”误传新闻,中国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副司长王铁琨昨天接受早报专访时说:“韩国方面希望统一汉字只是一厢情愿,汉字早已有了一个大家都接受的国际标准CJK汉字基本子集,如果另搞中、日、韩常用汉字统一标准,有没有这个权威?” 事实上,近年来关于“简体字和繁体字”争论的新闻不绝于耳,不同的是此次因为韩国学者和媒体的参与让争论带上了些许民族情绪的味道。 另一位参加此次研讨会的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会长、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苏培成也对这个误传新闻感到不解,但他同时指出,目前再争论简体字和繁体字孰优孰劣已无太大意义,“简化汉字有得也有失,但得大于失,总体是成功的。恢复繁体字是实现不了的。” 重要的是如何达到无障碍地交流 “事实上,汉字早已经有了一个大家都接受的国际标准CJK汉字基本子集,现在如果另搞中、日、韩常用汉字统一标准,有没有这个权威?与国际标准的关系是什么?”王铁琨在接受早报记者采访时说。据王铁琨介绍,CJK国际汉字基本子集是中、日、朝、韩等国和中国港澳台地区的学者共同努力的一个成果,是为满足CJK汉字的实现者和使用者在较为经济的前提下实现国际信息交流以及推动有关各国、各地区采用国际标准的需要而提议制定的。所收汉字为当代社会生活中最基本、最常用的汉字的集合,其中收中国大陆5825字,中国香港地区5224字,中国澳门地区4955字,中国台湾地区6566字,日本4593字,韩国4743字,朝鲜4653字,去重后总计9810字。“如果说将来中、日、韩汉字实现统一,CJK国际汉字基本子集应当具有较好的基础。” “现在谈"统一汉字"为时尚早。马上让所有的国家、地区"统一"到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标准上来,大家能认同吗?实现得了吗?这是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王铁琨认为,关键不在于是“由谁来统一汉字”,重要的是“如何达到无障碍地交流,这才比较现实。比方说日本和韩国都借用了汉字,借用的同时进行了改造,形成独具特色的"日本汉字"和"韩国汉字"。中国有一个课题叫"日本汉字的中国读音",主要解决日本汉字在中国怎么读的问题,给播音员和社会提供标准。” 王铁琨认为,社会各界和其他国家地区关注汉字问题本身是个好现象,但在讨论汉字的时候,必须考虑不同国家、地区汉字使用的不同标准,“没有谁服从谁的问题,这是一个起码的基础。各个国家、地区汉字使用的情况尽管不一样,但是我们都要走国际标准化道路,都要服从国际标准,因为那是我们共同的财富,共同心血的结晶。” 汉字的许多矛盾并非简体字造成 参加此次会议的北京大学苏培成教授则表示,之所以这则误传新闻在国内引起轩然大波主要是因为让大家误以为我们要反思繁体字简体化的得失了,“反思简化字的得失没有什么不可以,但是要看得出的是什么结论。照我的看法,简化汉字有得也有失,但得大于失,总体是成功的。恢复繁体字是实现不了的。”苏教授表示,根据“中国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查”得到的数据,大陆这里平时写简化字的占被调查人数的95.25%,平时写繁体字的占0.92%,平时简体和繁体都写的占3.84%,“让占被调查人数95.25%的人弃简就繁,是做不到的。” 针对“汉字简体化后对中国传统文化造成负面影响”的质疑,苏教授认为,“汉字简化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没有造成什么消极影响。认识繁体字的人也不一定就能读懂古书。因为大多数古书用的是文言文,认识繁体字的人还要经过长时间的专门学习,才有可能读懂文言文。有能力直接读懂文言文,从来就是少数专家的事,而不是普通民众要具备的本领。普通民众要通过专家的研究、翻译、讲解间接地继承传统文化。” 但苏教授同时表示,汉字是个十分复杂的大字符集,它本身有许多矛盾和不合理的地方,而不是汉字简化才造成的。汉字简化只是把字形上的多余信息去掉一些,并没有改变汉字的本质,也不可能把汉字本身不合理的东西都改正过来。“但是我们不要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就是用简化字记录现代汉语,不存在什么问题。如果有严重的问题,就不会一直用到现在。从学理上说,有些简化字可以改得好一点,但是文字有很强的社会性,要保持稳定,不宜轻易改动。”苏教授补充说。 汉字简体化运动历史 清朝末年,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皆主张文字拼音化。 1906年,教育家陆费逵发表论文《普通教育应当采用俗体字》,这是第一次公开提倡使用简体字。 1922年,钱玄同提出《减省现行汉字的笔画案》,这是有关简体字的第一个具体方案。 1935年春,上海文化界发起大规模汉字简化运动,称为“手头字运动”。同年8月,国民政府公布“第一批简体字表”,是历史上由政府公布的第一个简体字表。抗日战争爆发后,简体字运动停顿。 1952年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成立。1955年,文改会拟订了《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广泛征求意见。 1956年1月28日,《汉字简化方案》由国务院全体会议第23次会议通过,31日在《人民日报》正式公布,在全国推行。 1977年公布的《第二批汉字简化方案(草案)》,1986年初该草案被废除。 新加坡早在1969年即公布第一批简体字,1976年颁布《简体字总表》修订本。马来西亚于1981年出版《简化汉字总表》,与中国的《简化字总表》完全一致。 泰国于1983年底宣布华文学校繁简两种字体并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