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佛教里的“居士”是什么意思 ?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2007-11-02 00:00于哲学网发表

 

 



      最近常有网友问我:你是出家人吗?因为他们看到我的名字后面有居士二字。我本来以为加上“居士”二字可以让博友明了,现在看来,佛教的基础知识的普及也是十分必要的,尤其对于那些开始对佛教感兴趣的朋友来说,可能对于我们来说不是问题的问题,到了他们那里确实是一个问题。
     
      居士:梵文 Grha-pati,本意为家长、家主、长者、或有财产、或‘居家之士’。原指印度第三商工阶级毗舍族 Vaisya 的富翁或德高望重的有道之士而言。今天中国佛教社会,已普称一切信佛教的在家佛教徒为居士了。
     
      “居士”一词,也非佛教的专有,在中国的《礼记》中就已有了“居士锦带”一语,那是指的为道为艺的处士,含有隐士的意义。

      在印度,居士也不是由于佛教所创,梵语称居士为“迦罗越”,不论信不信佛教,凡是居家之士,便可称为居士。

      佛教对在家信徒尊称为居士的由来,大概是出源于《维摩诘经》,维摩诘共有四个尊称:方便品称为长者,文殊问疾品称为上人及大士,菩萨品等则称为居士。因据罗什、智者、玄奘等大师的解释,维摩诘是东方阿阏佛国的一生补处菩萨,示现在家相化度众生,所以用居士一词称在家的佛教徒,也含有尊为大菩萨的意味在内了。

      可见,一位名符其实的居士,便该是一位大乘的菩萨,决不是带有灰色气氛的处士或隐士。

      然在《长阿含经》中,唯将四大阶级的第三阶级吠舍种称为居士,并将轮王的主藏(财货)大臣,称为居士宝,那么居士者,相当于商人、经理或者是实业家了。

      在我国,居士一词原出于礼记玉藻篇,于韩非子一书中,亦谓有任矞、华仕等居士,皆指颇有道艺而不求仕宦之处士。其后,我国与日本多不依经律所说之本意,而泛称有道之处士为居士,如首楞严经义疏注卷一、法华经演义卷七之一、祖庭事苑卷三等所载。

      唐宋时期,佛教在我国盛行,道教修行之人也自称居士,对中上层知识分子影响很深,所以许多人便以“居士”为号。比如笃信道教的李白号“青莲居士”;白居易自称‘香山居士”;苏轼号“东坡居士”,范成大自号“石湖居士”;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

      历史上的居士
      青莲居士——李 白(唐代大诗人);
      香山居士——白居易(唐代大诗人);
      耐辱居士——司空图(唐诗人);
      草堂居士——魏 野(北宋诗人);
      六一居士——欧阳修(北宋文学家);
      东坡居士——苏 轼(北宋文学家);
      淮海居士——秦 观(北宋词人);
      后山居士——陈师道(北宋女诗人);
      斜川居士——苏 过(北宋文学家);
      易安居士——李清照(南宋女词人);
      茶山居士——曾 畿(南宋诗人);
      芦川居士——张元干(南宋词人);
      灌园居士——计有功(南宋文学家);
      石湖居士——范成大(南宋诗人);
      遂初居士——尤 袤(南宋诗人);
      于湖居士——张孝祥(南宋词人);
      幽栖居士——朱淑真(南宋女词人);
      后村居士——刘克庄(南宋文学家);
      深宁居士——王应麟(南宋学者);
      无诤居士——刘 迎(金文学家);
      六如居士——唐 寅(明画家、文学家);
      遵岩居士——王慎中(明散文家);
      温陵居士——李 贽(明文学家);
      莲溪居士——薛论道(明散曲家);
      慎娱居士——李流芳(明文学家、画家);
      柳泉居士——蒲松龄(清文学家);
      瓠冈居士——史震林(清文学家);
      更生居士——洪亮吉(清文学家、经学家);
      明珊居士——招子庸(清文学家)。
     
      佛教中其他的称谓还有:
     
      比丘:梵文 Bhikkhu,又作苾篘,比呼。意译乞士、董士、破烦恼、除馑。满二十岁,受了具足戒的男子称作比丘(俗称和尚)。比丘需守二五○条戒律。比丘的称呼原指印度婆罗门教的修行者,佛教以后袭用这个名称。
        
      比丘尼:梵文 Bhikkhuni 又作苾雏尼、比呼尼、尼、除女、董女、沙门尼,俗称尼姑。满二十岁出家,受了具足戒的女子,称为比丘尼。尼姑需守的戒律甚多,统称五○○条(各戒本都有出入)。中国第一个比丘尼是检净。在东晋升平元年(三五七年)受了具足戒,正式成了比丘尼。
        
      沙门:凡丢弃原姓名,离开家庭,剃去须发,身穿袈裟。勤修佛道的男人,都叫做沙门。沙门两字的原文也许是从西域地区(今之新疆省)的龟兹国语 Sarmane,或于阗语的 Ssamana 而来。初期中国佛教的不少术语是从西域传来的。沙门又作桑门、沙门那和丧门。意译勤劳、息心、修道、乏道、贫道。沙门尼即是比丘尼的另一称呼。
        
      沙弥:未满二十岁的出家男子,俗称‘小和尚’。人若想成沙弥,需受十戒。凡小孩出家,叫做沙弥。再者,人若过了七十岁,便不准受具足戒,祗能受沙弥戒,做沙弥,而不能正式成为比丘。沙弥的原语也可能从龟兹语的 Samane or sammir 或于阗语的 Ssamana 而来。
        
      沙弥及沙弥尼应守的十戒是:不杀戒、不盗戒、不淫戒、不妄语戒、不饮酒戒、离高广大床戒、离花鬘等戒、离歌舞等戒、离金宝物戒、离非时食戒。比丘及比丘尼应守的具足戒,在诸律中数目颇有出入,有比丘戒二二七条,二五○条;比丘尼戒三一一条,五○○条等说。凡要成为比丘或比丘尼的人,必须先受过沙弥戒。年满二十岁至七十岁者,身体康健,剃去须发,披上袈裟,遵行数百条戒律,而受过受戒仪式的人,才正式成为比丘(尼)。
        
      和尚:和尚两字也可能是从龟兹语的 Pwajjhaw 或回纥语的 Xosang 而来。又作和上、温社、乌社、和阇。意译近诵、亲教师、力生、依学。凡成为受戒人师表者才被称为和尚,亦即戒和尚,原来的地位甚高。但今日中国民间竟统称所有出家人为和尚了。在西藏喇嘛教的阶位中,和尚高居最上的第四位,拥有极大权力,任诸大寺之住持。
        
      法师:梵文 dharma-bhanaka,又译说法师。凡能演讲佛经的出家比丘,称法师。所以,释迦及其弟子也都是法师。唐朝的玄奘因精通三藏,被称为三藏法师。但在今天中国民间,大概为了尊敬出家人或根本不懂‘法师’两字的意义,凡见了出家人,甚至小沙弥,不管对方有讲经资格与否,竟都称他为法师了。
        
      大师:梵文 Sastr 意为大师范、大导师。释迦被尊称为‘三界之大师’。在中国起初只称有高德之出家人为大师,但以后大师两字专用作追赠死去的高僧的谥号了,例如天台宗的创立者智顗被称为智者大师、慧思为南岳大师、吉藏为嘉祥大师。?觊觊顽顽
        
      住持:意为久住护持,又称住职,是掌管一个寺院的主僧。唐朝时,禅宗兴盛,门徒日众,百丈怀海禅僧始立住持制度,以维持寺院秩序。
        
      方丈:意为‘方一丈’,详称方丈室,或称丈室。印度的僧房只有方一丈大小,方丈原指寺院中客厅。但今天转用成敬称住持为方丈或丈室了。
        
      僧:梵文 Samgha,详称僧伽,意为众、大众、团契。僧伽是一群依佛法的出家人所组织的一个宗教团体。中国人称‘僧’,是由僧伽简称而来。有的出家谦称自己为‘小僧’、‘贫僧’,实欠妥当,因为一个人不能成为僧伽(至少应有四人)。再者,称僧伽为‘小’,为‘贫’,也是不对的。佛教界惯用‘高僧’,不用‘名僧’,据说‘名僧’两字的意义多指坏的方面。
        
      优婆塞:梵文 Upasaka,在家信佛的男子叫做优婆塞,又译乌婆塞、伊蒲塞、优婆婆柯。意译近善男、善宿男、清信士、清信等。凡受了三归依及五戒的人,称为满分优婆塞。我国大都用‘居士’一语来代替优婆塞,也许‘优婆塞’三字叫起来不容易也不好听的缘故。
        
      优婆夷:梵文 Upasika,在家信佛的女子叫优婆夷,又译优婆私柯。意译近善女、善宿女、清信女等,凡受了三归五戒的女子,都叫做优婆夷,但我国现在都称她们为女居士。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