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下惠画像 春秋时期的鲁国士师柳下惠,以坐怀不乱、严明审案等典故而被大众熟知。因为已有两千多年的一套柳氏家谱被发现,有关柳下惠坐怀不乱的故事再次引发质疑。 古人在撒谎? 近日,国学网一篇《柳下惠坐怀不乱?—个上千年的谎言》的文章认为,柳下惠这个故事纯属杜撰。 文章写道:直到元时的胡炳文,在《纯正蒙求》卷上才有成型的故事:“鲁柳下惠,姓展名禽,远行夜宿都门外。时大寒,忽有女子来托宿,下惠恐其冻死,乃坐之于怀,以衣覆之,至晓不为乱。” 元末明初的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四不乱附妄》则记述为:“柳下惠夜宿郭门,有女子来同宿,恐其冻死,坐之于怀,至晓不乱。” 元明去春秋时期,已经有一千六七百年,柳下惠的坐怀不乱故事才完全成型,能不让人奇怪么? 因此,这故事的真实性不能不令人怀疑。 文章认为,事情的本身有太多的疑点: 纵使不从柳老先生的生理角度来理解,换个角度想一想:假使真有其事,又是谁传出来的?只有两种可能。 一种是,那女子说的。但是,可能吗?一个女子能够大大方方躺在一个陌生男人怀里过上一夜,然后还惟恐天下不乱地大事宣扬? 另一种可能是,柳下惠自己说的。如果真的如此,这个柳老夫子也就够无耻的了。这不是要坏别人的名节吗? 其次,假如柳下惠真有坐怀不乱的事,为什么在发生之初,世界上没见传播,直到汉朝才有人知道一点点,元明时人才完全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呢? 是元明时期出土了大量文物,才让胡炳文、陶宗仪得窥故事全豹么?明显不是。纵使有文物出现,也展现不了坐怀不乱这样极富戏剧性的情节。只有一个解释:胡炳文、陶宗仪等人在撒谎! 文章说,大家知道,宋明时期,是我国理学盛行的时期,号召“存天理,灭人欲”,推崇男女授受不亲,鼓吹“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为了给这种理论树立典型,找当时人不可能,谁不了解谁啊?于是,就只好乞求于古代,而让这神经病一般的行为附丽到谁身上好?春秋时的柳下惠是合适人选。一、年代久远,谁也无法考证。二、他曾经为儒家的大成至圣先师极力推崇。他担任过鲁国大夫,以礼治邦,以信修身。又任鲁国士师,掌管刑狱,执法以平,治国以德。 文章得出结论:孔子高度评价他“言中伦、行中虑”,孟子则称赞他是“圣之和者”,把他与伯夷、伊尹、孔子相提并论,后世尊之为“和圣”。圣人推崇的人物,就是发生了这样不合常情的事,大家容易接受。 据此推断,坐怀不乱只不过是一个流传了上千年的美丽的谎言,是为了某种观念服务而派生的神话! 专家说学术研究不要太“钻牛角尖” 那么,柳下惠坐怀不乱的故事到底值得不值得推敲和怀疑,记者采访了西北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刘炜评。 刘炜评认为:“这牵扯到古代文化的接受学和对事实的价值判断。原本一个事件传下来,其本真的东西是不会走样的,但往往后人对它的善恶判断,却会反过来影响对其本真的判断,后代的价值渗透和干扰现象并不少见。就好比屈原,他身上原本有批判精神,但后人将他转化成了忠诚的形象,这是因为社会需要榜样,当然前提是原型身上有这样的因素才可以放大或缩小。“目前学术界对柳下惠的研究很少,一是关于他的历史资料非常有限,二是他并没有留下丰厚的历史遗产,历史形象给予后人解读的弹性也小。但就研究而言,这项研究的过程可能存在一些传真、失真的问题,但解释的随意性,同样要不得。柳下惠本身并不是一个典型度很高的人,不论是‘坐怀不乱’还是‘坐槐不乱’,原型故事只是想体现一种中国古代的绅士、君子风度。但经过如此一番争论就变味了,正面的可以说,这是他本人思想度高,懂得男女授受不亲;反面的可以说,这是泯灭天性。这都扯得太远,是学术研究‘太钻牛角尖’的结果。也说明了我们当代‘泛疑古主义’倾向,发展不好就是恶搞了。 “事实上,对于古代的东西,我们现在提倡‘单义性’。就是对古代留下的故事,不论最初的真相如何,不要做多义的理解和考究。比如守株待兔的故事,它本身就是想批判经验论,你如果一心要问古代真有这样的人吗?什么时候?有证据吗?这就是个寓言, 不需要去考证。‘所知过深,探索过深’并不适用于所有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