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大家李玉茹先生追思会现场 记者 金定根 摄 21日下午,京剧大家李玉茹先生追思会在上海文艺会堂举行。人们深切缅怀艺术家达观健康的人生态度和高尚的艺德人品,就像中国剧协主席、菊坛名净尚长荣所说:“我们都应该像玉茹大姐那样,敬业奉献,不断进取,活出人生的精彩来!” 致力于艺术改革和创新 南派武生名家小王桂卿在文革中和李玉茹关在同一个牛棚里。老艺术家称赞李玉茹德艺双馨,敢说真话;艺术上博采众长,富有个性。青衣、花旦、刀马旦的戏她都演,各个流派她都学。如《红梅阁》的李慧娘,她吸收了川剧、秦腔的长处,还大胆使用了芭蕾“挺举”、“站人”等技巧,但和京剧传统浑然一体,不着痕迹。 菊坛名丑孙正阳也回忆说:“我和大姐合作了半个多世纪,1955年我和大姐参加华沙青年联欢会,演出《秋江》《拾玉镯》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大姐功底扎实戏路宽,一直致力于艺术的改革和创新。《梅妃》中她饰江采萍,我演高力士,大姐在程派唱腔中巧妙融化了梅派庄重、浑厚、华贵、委婉的特点,深为观众赞赏。” 全身心提携后辈和新人 吕爱莲至今还记得1959年的京剧院拜师会,她和张南云、郭仲英等荣幸地拜在了老师门下。吕爱莲说,老师很严格,要求学生多读书,多学姊妹艺术。她说:“你们拜我为师,不能只跟我一个人学,也该向别的老师学。你们之间也各有长处,要形成探讨艺术的风气。”老师还鼓励说:“艺术大师周信芳7岁登台,我15岁就闯出来了。现在的青年演员成长应该更快些。” 粉碎四人帮后,李玉茹又收了吴江燕、孙爱珍、陆义萍等众多弟子。李占华回忆:“1984年我刚从戏校毕业,才23岁。老师新编的《青丝恨》就让我主演,老师还亲自上场反串王魁。”回忆起当年学《贵妃醉酒》的情景,陈朝红至今感激在心:“老师每次都认真备课,现场从不敷衍了事,对下腰、卧鱼、醉步等身段,不厌其烦地一遍遍示范,就连一下水袖、一个眼神都抠得仔仔细细。” 学吹打不怕年高和体迈 手拿着30多万字的《李玉茹谈戏说艺》,上海京剧院孙重亮院长的话语也是沉甸甸的:“1994年后,李玉茹因患肺癌多次住院治疗。她十分珍惜改革开放带来的难得机遇,总是说,人老与心老是两码事。哪怕明天就要死了,我今天也得去学点什么。只有这样,才是真活。她60岁写剧本,70岁写小说,80岁使电脑,20年间写下论文数十万字,即使癌症晚期,也未放弃过艺术创作。一本收有她8个剧本的新书将于今年9月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 女儿李如茹说:“妈妈本可以早一点开始这项工作的,但她把时间和精力都给了父亲曹禺。1996年父亲去世后,她又为父亲编撰了《没有说完的话》和《倾听雷雨》两个集子。妈妈有句座右铭:‘不能白活着,得干点什么。’就是这种精神一直鼓励着妈妈不断往前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