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老(左)很高兴学生们来访 最近,我和老伴儿去医院探望季羡林先生。此前多次想去探望,但又担心影响季老休息只好作罢。这次承蒙中国前驻越南大使李家忠联系,同去的还有前驻文莱大使刘新生夫妇,我们都是北京大学东语系毕业生,都是季老的学生。 转眼从北京大学东语系毕业已经50年。当年在北大,几乎每天可以看到季老,他是我们的系主任,一身布衣,朴实无华,但对学生关爱备至,每逢相见,问寒问暖,至今难忘。毕业后前30年,由于我们长年在国外工作的缘故,与季老失去“联系”。1990年以后,我们曾几次拜访过他。特别是1995年他访问韩国,那时我担任驻韩国大使,在中国驻韩使馆里相聚甚欢。回国后,我们几乎每年都在北大校庆时到北大朗润园他家里去看望他。最近一次见到季老是2002年秋天,我们班同学在北京聚会,他在家里高兴地会见了我们。 我们蹑手蹑脚地走进病房,只见季老端坐在床边的沙发上,面前放着一张小桌,两手随意放在桌上,看见我们进去,微笑着向我们点头。围着他坐定,我们看到,季老气色很好,稀疏的头发,光润的面颊,与六年前见他时相比,仿佛还胖了一些。 交谈从季老的健康开始。我们问候他,赞扬他精神、气色很好。他笑着说,人称我百岁老人,其实还差三年,不过我有信心,我没有什么大病,没有问题。俗话说,何止于米,相期以茶,我争取活到108岁。说到这里,他抬头看着大家说,你们会超过我,活到120岁。大家笑了起来,说请季老为我们做榜样。 我们知道季老以前很喜欢吃花生米,就问他现在还吃不吃。季老笑着说,别说花生米,铁蚕豆也可以吃,大家都伸出大拇指称赞他。季老的助手杨锐插话说,季老的牙掉了好几颗,但没有假牙。季老接过话来说,有一颗没掉,成为中流砥柱。季老的话引起一阵欢笑。接着季老回忆起十几年前在首尔我们请他吃晚饭时一起吃花生米的事,老人思路清晰,言谈风趣。他说,我从首尔回来,写了一篇《忆燕园》的文章,提到过这事。后来,我托人去市场,买了几大包花生米,带去使馆,是那种最普通的花生米。我告诉季老,几大包花生米都分给使馆同志们吃了,大家都高兴极了,非常感谢您。季老欣喜地笑了。 刘新生大使夫妇拿出准备好的书和画册送给季老,书是夫人潘正秀写的《从江心洲走出的女外交官》,画册是刘新生编辑的《中印关系》,记录了中国和印度关系发展的历程。季老一生研究印度问题,多次访问过印度,为中印关系的发展做出了贡献,画册中有三幅季老与印度友人的照片,十分珍贵。李家忠大使把他写的回忆录《从未名湖到环剑湖》和一本译著送给季老,我和老伴儿送的是我们合著的回忆我们外交生涯的两本书《出使韩国》和《永远的记忆》,里面也有写季老的文章。 季老翻看着每本书,突然抬起头看着我们,若有所思地说,应该称你们为“阁下”。他回顾北京大学东语系培养了不少人才,出了二十几位大使。他说,不过现在的大使也不好当,要懂得中国,也要懂得世界,还要掌握很多知识,历史、经济等,要懂得很杂,才能当得好。 半个小时很快过去,我们怕影响季老休息,起身告辞,祝季老健康长寿。我还代表我们班同学,向季老致以祝福。季老一再表示感谢,要我向同班同学转达他的问好。 季老的助手杨锐陪我们出来,她告诉我们,因季老眼睛不好,她每天给季老读报,他虽不出门,但天下大事,没有不知道的。我们不能不被老人家一生认真执著、孜孜以求的精神所折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