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楼如一座围城——外面的游客充满好奇心想来看个究竟,而里面的土楼人却向往着现代化的生活,向往着外面的世界。在申遗成功后,如何避免过度旅游开发与保持土楼活的人文状态,对于土楼的保护无疑也是困境所在。
土楼如一座围城 CFP 图 被誉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山村民居建筑”的福建土楼历经十年漫漫申遗之路,终于感动了世界,成为中国新的世界遗产。作为最早发现和推荐福建土楼巨大建筑文化价值的中国文物专家组组长、古建筑专家罗哲文昨天接受早报记者专访时对此感慨不已,他认为,土楼的价值迟早是要被世界认识的,但现在,最重要的是做好土楼的保护工作,福建土楼的保护必须要有活的人文状态在其中,绝不可让土楼成为一座“空巣”,随着申遗的成功,如何真正保护土楼依然任重道远。 土楼的传说与文化交融 土楼最初出名据说源于一个传说,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美国卫星发现中国福建的西部布满了无数个大小不一、或圆或方的不明建筑物,当时猜想是中国核反应堆或导弹发射基地,由于规模庞大,数量惊人,遂派遣特工人员以旅游者身份前来探个究竟,结果却发现是一座座土楼民居建筑。虽然虚惊了一场,但是却为土楼的扬名起到了作用——且不论这个传说是否真实,一个事实是,从1980年代中期到1990年代,永定客家土楼率先声名鹊起,受到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的关注。 罗哲文就是在1990年代开始造访土楼的,他告诉早报记者,其实土楼给他最早的印象是在1972年,时值“文革”中期,当时他从湖南、江西再到福建长汀、漳州,考察革命文物途中曾被闽西南土楼所吸引,但由于当时专为革命文物之事,不能加以详细考察,而在20多年后重新参观土楼后,他认为这一建筑完全符合世界文化遗产的标准,并写了一系列文章进行推荐。 罗哲文认为,福建土楼的价值主要在于两方面,一是独特的建筑造型,二是独有的文化内涵。土楼的建筑布局以及村落的布局是非常合乎建筑理论的,这种建筑可以融合到自然环境里,成为“天人合一”的典范;土楼在建筑上属于特殊类型,既非汉族风格,也非当地风格,但又非常符合建筑美学上“实用、美观、经济”的三原则,冬暖夏凉,而它的成因则与西晋时的战局有关,“当时著名的历史事件是‘五胡乱华’,中国出现了大动荡,以汉族为主的士大夫纷纷南迁,集中至福建、广东、江西交界地带,利用当地的地形建筑土楼,以后历朝历代遇动乱则南迁,都纷纷形成土楼群,同时也形成特殊的文化现象——客家文化。这里面有一种民族交融,也有一种文化交融。” 曾经遥不可及的梦想 福建漳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杨丽华对早报记者说,其实漳州早在1998年就想到了把土楼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当时觉得完全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因为我们当时也知道申报世界遗产绝不是一个部门、一个城市拍拍脑袋就可完成的,这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而且,虽然漳州拥有数量巨大的土楼,但当时海外华人谈起土楼,最先想起来的其实是永定土楼,但漳州的土楼与永定的土楼有着众多不同点,漳州不少土楼与客家文化关系并不大。” 在国家文物局以及罗哲文、郑孝燮等文物专家的力荐下,2000年4月,福建省决定把永定土楼与漳州下属的南靖、华安三县土楼联合起来,以福建土楼的名义申报世遗。2002年,联合国出台申报“世遗”新规,限制一国一年仅能申报一个项目,其时,中国共有100多个项目排队等候,福建土楼申报受到影响;此后,福建土楼申报世遗一直处于为其他项目“让路”的状态,但国家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委员会的专家们始终高度重视福建土楼。在有关部门的协调下,2007年1月29日,国务院将福建土楼确定为我国2008年文化遗产唯一申报项目。2007年7月,福建土楼通过了国家文物局专家的模拟验收,2007年8月,又通过了联合国委托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专家的现场评估。 从2000年决定申遗以来,福建土楼所在的县市投入数亿元,对土楼及其周边环境进行了全面的保护整治,完善了相关道路改建等配套设施,展现了土楼的历史风貌,改善土楼区域的人居环境。南靖县投资3亿元对全长53公里的山梅公路按照三级和四级标准进行改建,和贵楼和怀远楼所在的梅林镇则拆除不协调建筑664平方米。大地土楼所在的华安县则开展土楼及核心区、控制区的绿化,退茶还林等工作。 申遗成功是“沉沉的担子” 对于土楼的申遗成功,正在加拿大申遗现场的漳州市副市长黄浦江表示,这其实是一个沉甸甸的担子,因为这意味着保护的力度要求更大。 杨丽华告诉早报记者,开平碉楼申遗成功后,客流量是申遗前的30倍,而对于福建土楼来说,客流量不要说增加30倍,增加10倍都是难以想象的,“很多土楼都有上百年历史,楼梯狭窄,不可能接受那么多游客。”她表示,漳州相关部门已就限制人流、规范游客行为等方面制定了一定系规定,“我们的目的其实很简单,就是让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能够继续流传下去。” 她告诉记者,目前很多不在世遗名录之列的土楼也已进入了地方政府重点保护名录,如华安县建于1371年的齐云楼就是一个例子。 土楼研究专家、福建省建筑设计院首席总建筑师黄汉民此前曾不断呼吁土楼申遗成功后要加强保护,如今他更感到了紧迫性,“要警惕‘开发性’破坏。不少世遗景点过度旅游开发和过度商业化造成恶果的前车之鉴我们一定要吸取。保护与开发,保护始终应该放在第一位。” ”黄汉民说。 社会的发展,让居住在土楼的年轻人向往着外面的世界,然而,而当有一天所有的土楼人都告别土楼时,土楼也就成为空楼,即便里面的设施一样不缺,即使它仍然被学者不断研究,土楼的生命也同样走到了尽头。对此罗哲文认为,土楼是土楼人家生活的空间,如何在增加现代生活设施和其他设施的同时不造成土楼破坏,仍需要进行探索和研究,“过去有的土楼所住的居民太多,环境需要改善,居民也需要迁出一部分,有的土楼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土楼里以老人与小孩居多,甚至出现‘空巣化’现象,这两种现象都是要避免的。” 土楼里的现代生活
在旅游者的眼中,土楼里的居民们有点像是景观剧的演员 在闽西南一带,建土楼的传统已有千年历史,但到了1960年代土楼在当地已基本停建。比起现代的砖石结构造屋,建造土楼的工序显然要烦琐许多,甚至相比传统木结构建筑,土楼也同样不具备建筑的便利性。 土楼堪称“天、地、人”三方结合的缩影。数十户、几百人同住一楼,反映客家人聚族而居、和睦相处的家族传统。由于这种相对的封闭性,土楼的客家人的后代们无须借助族谱便能道出家族的源流。 土楼建筑中,一、二层多为厨房仓库,而三四层设为起居室。大多数土楼的楼高位三四层左右,也有的可达到五层。客家人习惯居住土楼,除了因为它具有防卫的作用,还因为它有防盗、防震、防兽、防火、防潮、冬暖夏凉等优异性能,只要事先储备充足,足不出户,在土楼这样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内,生活的多种功能皆能被满足。 在申遗的46座土楼中,地处福建省漳州市西北部南靖县共有“两群两楼”,分别为田螺坑土楼群、河坑土楼群、和贵楼、怀远楼。其中,位于南靖县书洋乡田螺坑土楼群更是同时具备方形和圆形两种土楼样式,而被当地人形象地称为“四菜一汤”,这一处土楼群于1980年发现后,被迅速开发成旅游资源而颇为人们所熟知。虽然发现的时间要晚于永定土楼,但其建筑本身具有的鲜明的特色和个性与永定土楼相比却毫不逊色。 然而,现代生活已令土楼内的文化继承不再变得那样坚不可摧。 经过岁月洗礼,如今,有些土楼各层间的楼板已经开始吱吱作响, 有的地方不得不重新修复,为方便起见,居民开始用现代建筑材料来修补土楼破损部位。瓷砖、铝合金门窗等现代建材都出现在了一些土楼中,历久不变的,唯有楼道里胡乱堆放的椅子与杂物。宽阔的底层院落原本为公共活动空间,现在这里也随时开放,供旅游团大队人马 “袭击”,生活在此的居民并不会因此而恼怒,他们期待更多人的光临。 土楼高墙终究抵挡不过现代生活方式,土楼三四层起居室内席梦思、电视机等现代新式的家具电器,早已不算新鲜。孩子们爱看美国、日本卡通片,一层的厨房里主妇们正做着改良色拉。尽管有山野和梯田的阻隔,外界的资讯依然不费吹灰之力影响着生活在此地的人们。 田螺坑土楼群建筑从外表上看还称得上原汁原味,但住在“四菜一汤”的土楼里的居民们有点像是景观剧的演员。他们洗衣服,生煤炉的同时,不忘瞄准几个好奇心强的游客,请他们去屋里小憩,而小憩中喝的茶,听的故事最后都被折算为茶水钱和讲解费——土楼成了旅游资源,而里面的居民理所当然要成为这种资源被利用开发的受益者。商业旅游无疑对当地的人文状态造成了某些破坏,而要让土楼成为当地人真正的精神家园,在社会不断的发展中,要求居民住户保有固有文化传统,或许,只是一种理想。 链接:福建土楼:神话般的山区建筑 福建土楼是以土作墙而建造起来的集体性建筑,主要分布在龙岩永定、漳州南靖、华安等山区,呈圆形、半圆形、方形、四角形、五角形等,各具特色。楼中堆积粮食、饲养牲畜;有水井,若需御敌,只需将大门一关,几名青壮年守护大门,像坚强的大堡垒。 土楼最大的特点在于其造型大,无论从远处还是走到跟前,土楼都以其庞大的单体式建筑令人震惊,其体积之大,堪称民居之最。大型圆楼直径可达七八十米,高五六层,内有四五百间住房,可住七八百人。 从历史学及建筑学的研究来看,土楼的建筑方式是出于族群安全而采取的一种自卫式的居住样式。土楼除具有防卫御敌的奇特作用外,还具有防震、防火、防盗以及通风采光好等特点。由于土墙厚度大,隔热保温,冬暖夏凉。 永定有圆楼360座,方楼4000余座,尤以奇特的圆形土楼最富于客家传统色彩,引起游客的莫大兴趣。 漳州土楼以造型奇异、风格独特而被誉为“神话般的山区建筑”。其前身是唐朝陈元光开漳时的兵营、城堡和山寨建筑,最为奇特的是南靖县书洋乡田螺坑的土楼,它是由一方一椭三圆五座土楼组合而成,居中的方形步云楼和右上方的圆形和昌楼建于清嘉庆元年(1796年),以后又在周边相继建起振昌楼、瑞云楼、文昌楼。
福建土楼之承启楼 探秘:是客家人还是闽南人创造了土楼? 1980年代末,随着福建永定等地陆续发现了一些神秘的圆形土楼,人们纷纷猜测,这些庞然大物为什么在福建南部的深山里成群出现?这些城堡似的住宅为什么呈奇特的圆形?斑驳的土墙后是否蕴藏一些不为人知的秘密? 20年来,土楼研究专家、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研究员黄汉民一直思考着这个问题,究竟是客家人还是闽南人创造了世上独一无二的圆形土楼?1980年代初次见到永定圆楼后,萦绕着它的种种谜团在黄汉民心中挥之不去。经过调查,黄汉民了解到,闽西的土楼里,居住的正是1000多年前从北方迁来的客家人的后代。 然而,对于客家人创造土楼的说法,黄汉民却认为还有疑点。当年客家人从北方迁徙而来,落脚的地方除福建以外,还有赣南和粤北。而在那里,他们也都聚族而居,但是那里却没有圆土楼。圆土楼的出现,会不会和闽西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有关呢? 1987年,在闽南漳州的一次考察中,黄汉民偶然结识了漳州文物科科长曾五岳,曾五岳告诉他,在闽南的华安县也有一座叫“二宜楼”的圆土楼,华安并不是客家人居住地,为什么也会有土楼? 黄汉民到二宜楼考察后发现,它的布局和客家圆楼是不同的。200多平方米的公共大院被分割成了12个小单元。然而就是这种隔开的单元,却有相通的地方。随后,黄汉民发现闽南地区也有很多土楼,根据所有的证据,黄汉民有了一个猜想:圆楼,可能并不是客家人首创的,它极有可能出自于闽南。 随后发现的《漳州府志》的兵防总论上明确记有,漳州地区在明嘉靖年间,土楼从少向多发展,其中原因正是由于盗贼倭寇的骚扰。看来闽南沿海土楼大量出现,和这个地区的历史环境有关。他们很早就有建立圆寨的传统,而当危险来袭时,土楼成了他们临时保卫自己的家园。和客家人不同的是,土楼并不是闽南人长期居住的场所,习惯独门独户的他们将土楼建成了私密性较强的单元式,在危险退去之后,他们便纷纷离开。 至此,福建圆楼形成之谜似乎已经解开——它并不一定源自客家人,更大的可能是源自于闽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