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蚌埠双墩1号墓”里的古国之谜——“钟离国”现身?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2008-07-04 00:00于哲学网发表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阚绪杭没有想到,当初自己的一个不经意发现,竟然会成为开启一个湮没于历史2000多年的神秘古国的钥匙。

     

    阚绪杭所说的,是震惊考古学界的蚌埠双墩1号墓葬,而这个神秘的古国,叫做“钟离”。

     

     

    615日,考古人员正在对双墩春秋古墓进行发掘

     

     

    615日,考古人员正在对双墩春秋古墓进行发掘

     

    土墩的秘密

     

    第一次见到这两座高达9米以上的大土墩时,阚绪杭吃了一惊。那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阚绪杭在蚌埠参加一项考古发掘,当工作间歇期间,转悠到蚌埠市淮上区小蚌埠镇双墩村境内时,村子的标志--两座大土墩引起了他的注意。

     

    阚绪杭找来当地村民询问。从村民的口中,他得知,这两座土墩在20世纪70年代曾被中国人民解放军驻双墩某雷达连推平顶部,修建了雷达站和防空军事设施,现在已经撤防。但再往前,土墩何时出现,有何典故,没有一个人能回答出来。

     

    职业敏感让阚绪杭仔细观察起这两座土堆。在当地村民取土的坑洞中,他发现了白膏泥。白膏泥一般用在墓葬中,起防水作用。从白膏泥和封土堆来看,阚绪杭初步判断其为西汉墓葬,便跟蚌埠市相关领导进行了汇报。此后,这两座土墩被作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被保护起来。

     

    村民们对这个“双墩汉墓”将信将疑,他们更多地将这两个土墩叫做“雷达站”,直到20056月的一天,双墩北侧土墩上赫然出现了一个9米深的盗洞。据亲临现场勘查的蚌埠市博物馆馆长钱仁发说,“很显然,该盗洞出自一个非常专业的盗墓贼之手。”

     

     

    这是双墩春秋古墓中发掘的编钟

     

    墓葬被盗未遂,蚌埠市人民政府认为该墓葬不宜继续原状进行保护,根据“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保护方针,2006年,蚌埠市向安徽省主管部门申请抢救发掘保护,得到国家主管部门的批准。

     

    当年年底,以阚绪杭为领队的考古队进驻双墩工作,并将北墩确立为1号墓。

     

    据介绍,为了弄清1号墓的情况,有关方面还专门从洛阳请来了资深打洛阳铲的“高手”助阵,勘测之后认为其可能是个呈“亜”字形的墓。

     

    “当我们按照‘亜’字形发掘时,却怎么也找不到古墓的边缘。这时候,有人对北墩到底是不是墓葬产生了疑问。尤其发掘到墓道时,墓道短而狭窄,而且离墓底有3米,这并不符合一般古墓的形制。”蚌埠市博物馆馆长钱仁发说。

     

    怪异的北墩让考古工作者越发小心,他们采取了“边发掘边仔细记录,一层一层,小心谨慎”的方法,生怕漏掉了一丝信息。然而,当封土层被层层推掉,露出一圈圆形白土层,考古工作人员却被眼前的“怪异”现象惊呆了。

     

    “从未见过的新文化现象和建筑遗存”

     

     

    615日,考古人员正在对双墩春秋古墓进行发掘

     

     

    616日,考古人员在蚌埠双墩1号墓提取文物

     

    “当初我们认为这是一座汉墓,但是挖掉封土堆发现墓坑竟然是圆形的,这显不符合汉墓特征。”蚌埠市文化局局长谢克林告诉记者,圆形墓坑的出现,让很多专家认为蚌埠双墩1号墓可能是祭祀坑而非墓葬。

     

    对圆形墓坑结构的发掘结果,墓口直径20.2米,墓坑深7.58米,从空中俯瞰仿似一个孤立的“麦田圈”。该墓葬4米以上为灰红色黏土层,4米以下为水位线,至11米深均为流沙层。导致该墓葬从上到下所处地质土层结构差,极易干裂塌方和渗水塌方。而圆形的墓坑结构,在我国墓葬考古发掘中从来没有见过。

     

    祭坛还是墓葬的结论未定,更多惊人的发现陆续出现。

     

    专家介绍,圆形墓坑中,由深浅不同土色构成的放射线形遗迹从中间向四周辐射,呈扇面形状。放射线共有20条,除东南角4条线似被扰乱外,其它方位辐射线都很清楚,并有一定的角度规律,从空中俯瞰仿佛轮盘。墓壁一周还有2米宽的深色填土带围绕着中间的放射线。有专家认为是一种象征性的天文遗迹现象。

     

    同时,叠压在放射线遗迹填土层下,墓坑周边约2米宽范围内,建有18个大小不同馒头形状的土丘,里面放置大量的土偶;土丘之外的填土中也分散放置了大量的土偶。更令人震惊的是,当考古人员挖掘到了北墩的第二层台,一圈土偶呈现在他们面前。“土偶整齐地垒砌着,形成一座墙,突出而壮观,那个场景,俨然就是一座城池展现在我们眼前。”

     

     

    这是双墩春秋古墓中发掘的土偶

     

    据介绍,这些土偶形状为尖顶圆体或方体,体表有明显的绳索痕,高2025厘米,直径1015厘米。从分布位置和数量来看,有专家认为其与汉代的铜镜类似,可能象征天上的星座或群星;也有专家认为土偶的形状可能与淮河流域传说的女娲抟土造人有关。

     

    该墓葬还使用了我国从来没有见过的黄、灰()、黑、红、白等五色颗粒混合土作为封土、填土。这种颗粒混合土非一地所产,均需异地选择和采运,并需要进行人工混合成不同的深浅颜色。而该墓葬封土堆底部(除墓口和墓道外),即封土堆下,墓口外,铺垫一层厚0.30米左右的白色泥浆沉积土层,直径约60米左右,气势非常壮观。这在我国已发现的墓葬中从未见过。

     

    众多考古史上从来没有发现过的极其复杂的遗迹现象令全国各地相继赶来的相关学科领域专家们无不感觉“震惊”。他们指出,这是经过“精心构思、精心设计、精心准备、精心施工、精心装饰”的重要遗迹,是从未见过的新文化现象和建筑遗存。

     

    凤阳的启示

     

     

    616日,考古人员在蚌埠双墩1号墓提取文物

     

    正当考古人员为蚌埠双墩墓葬的定位以及下一步发掘计划犯难时,一个意外的发现为考古人员理清了思路。

     

    20075月,在凤阳县临淮关镇钟离城遗址东北大约1.5公里处,一处圆形的古墓葬在施工时被发现,当地文管部门立刻打电话通知了阚绪杭。一听说墓葬呈圆形,阚绪杭立刻赶到现场。

     

    “我赶到时,该墓葬已经遭到工程破坏和村民私自挖掘,封土堆荡然无存,仅剩直径8米左右的圆形墓底。”阚绪杭对记者说。“那时天很热,凤阳当地的两个工作人员正在墓底进行清理,我蹲在旁边,忽然,发现土层中隐约露出一个人头,一扭头,又是一个!”

     

    人骨的发现让阚绪杭迅速组织了考古队对该墓葬进行系统发掘。一个星期之后,从墓底发现了墓主和10具陪葬人员的棺木痕迹以及骨架,并从村民手中追缴回一些珍贵器物。

     

    “该墓葬中有编钟、戈等大量的随葬品。其中,在5个镈钟上面还发现了铭文。”阚绪杭说。

     

    凤阳圆形墓葬的发现,让阚绪杭以及其他的考古专家豁然开朗,判断北墩应该就是一个古墓,而且和凤阳古墓应该属同一种葬制。但此时雨季将至,蚌埠双墩1号墓正在建设钢结构防雨棚,暂时停工。此后,阚绪杭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了破解铭文上。其中,两个铭文引起了阚绪杭的注意。

     

    “这两个字一个像儿童的童,另一个像梅花鹿的鹿。我想,鹿的这种写法,也可以看成美丽的丽,童鹿,童丽……童丽……难道是钟离?”

     

    有了头绪,经过多方求证,阚绪杭查到,铭文上的两个字,确为“钟离”。

     

    “钟离国”现身?

     

    记者了解到,关于钟离国的记载,史料匮乏。一般说来是在西周的时候,由伯益的后代受封建而建立,是西周、春秋时代的诸侯国之一,国君为嬴姓。春秋时期被楚国所亡。

     

    阚绪杭告诉记者,钟离国最初在山东,后来到安徽,再后来南迁。“在安徽,钟离国的传说在凤阳、舒城都有。”

     

    据悉,凤阳的钟离城至少有2600年的历史,是安徽省现存最完整的春秋古城遗址,1981年公布为安徽省首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史书载,周代在此设方国钟离子国,春秋时位于吴楚之间,被两国反复争夺,最后归楚,直至战国末期。钟离城自建至弃,沿用时间长达1200多年。钟离城原有四方形夯土城墙,南北长约380米,东西宽约360米。夯土城墙历经千年风雨和农业耕作,今已颓成土垅,残高3米至5米。

     

    “凤阳编钟铭文‘钟离’的发现,表明该墓葬应该与凤阳古城中的钟离贵族有关系。更为重要的是,已经发掘见底的蚌埠双墩1号墓,与其有着惊人的相似。”阚绪杭说。

     

    阚绪杭指出,凤阳和蚌埠双墩两座圆形墓葬进行对比,主棺与随葬人员的位置一致,都是主棺居中,随葬人员分列四个方位。最南边是器物椁室,均出土了编钟、鼎、车马器以及陶器等。但蚌埠双墩1号墓的墓口直径达到了20.2米,墓坑深7.58米,“型号”和规模显然都远远大于凤阳的墓葬。

     

    “虽然蚌埠双墩村内的两座墓葬的来龙去脉目前尚没有查到文献记载,墓主身份还不清楚,仅从墓葬的规模葬制看,为诸侯王级的墓葬。但是凤阳‘钟离’墓葬的发现,为蚌埠双墩1号墓提供了佐证,说明这种圆形墓葬很可能是淮河中游地区的一种特殊葬制,是一种非常独特的文化现象。”阚绪杭说。(李健 摄)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