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 一部被认为是“朱墨套印本”的古籍,经专家鉴定,所谓“套印”的朱墨圈点,是藏书人用沾着朱墨的细苇后加上的;一些从事古籍工作多年的同志连古籍称谓都不清楚,甚至阅读古籍的最基本执书方式都不规范……这样的例子并不鲜见。据透露,今年国家公布的“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申报者超过五千部,最终入选2392部,未入选者,除部分因破损太过严重外,有相当数量的是因为申报时版本鉴定有误。 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陈红彦表示,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古籍鉴定人才本来就面临年龄断层,同时,长期以来包括古籍鉴定在内的古籍保护工作在各收藏单位均处于非主流地位,导致人才流失情况十分严重。此外,为了文物安全,很多单位从事古籍工作的人员自身接触古籍的机会也很有限,而古籍鉴定必须经过一个“多看、多积累”的过程才能有所提高。这些因素都造成目前我国古籍鉴定人员的极度缺乏。随着全国古籍保护工作全面铺开,这一情况已经得到有关部门的充分重视。 “古籍鉴定工作涉及面很广,极为重要。”陈力解释说,缺乏古籍鉴定,目前正在进行的全国古籍普查工作就不能完成“摸清家底”的任务;古籍分级分类保护也无法开展;优先修复珍贵古籍、优先选派高水平人员修复珍贵古籍也无就从谈起;图书馆也不能为专业研究人员提供高水平的古籍阅览服务。 据悉,参加此次研修班的35位学员均是国内各大中图书馆的古籍部主任或业务骨干。在近40天内,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延请部分古籍界学养深厚前辈学者对他们进行了古籍鉴定知识与实践的集中培训,希望以他们为“火种”,加快全国古籍鉴定人才的培养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