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大、风大,站在已成“死城”的北川县城边上,几乎让人难以站稳。就是这样一个让人心情暗淡的日子,由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领队,数名历史学家、羌族文化研究专家、古建筑专家、民俗专家等组成的调研队来到这里,静静地体验这一片孤寂。 此前的五月二十日,冯骥才向各界呼吁建立汶川地震博物馆,以表达对遇难者的哀思和为后人提供警醒。近一个月来,冯骥才一直为此事奔走。此想法得到了各界人士的普遍赞同。 迟至今日,冯骥才终于踏上了北川的土地。看到已成废墟的县城,冯一时无语。他承认,看到北川后的第一感觉是震撼。“不仅是跟地震有关,更多地想到了羌族文化的传承问题。”他认为,羌族本来就是一个相对弱势的、被边缘化的民族,如果因为此次大地震而被整体迁徙,将有可能使其民族特性瓦解、分化乃至消失,不利于保护。 “第二个强烈感受是心痛”。当北川县文化局林川局长介绍说,此次地震导致该县六位专门研究羌族音乐、舞蹈创作的工作者全部遇难、全县有关羌族研究资料全部被毁时,冯骥才很难受。他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性就是口传心授,心领神会,当传承者、研究者故去后,就根本无法衡量这样的损失究竟意味着什么。所以,对于文化工作者来说,加紧抢救发掘羌族文化,刻不容缓。 也许正是因为这种无法估量的伤心,在凝视北川县城许久,冯骥才率领大家向废墟默哀一分钟。 对于备受关注的“地震博物馆”建设,冯骥才建议设在北川。而且,他认为,博物馆应该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废墟遗址,二是博物馆,三是一座纪念碑。他提出,地震博物馆应该包括北川中学至县城整个区域,从北川中学开始设立步行通道,让参观者步行进入到一个让人敬畏的氛围。博物馆不是展览痛苦,而是让参观者感受到人类面对灾难所表现出的生命的顽强与人性精神。据悉,世界上有一些非常著名的灾难博物馆,如意大利的庞贝遗址博物馆和唐山抗震纪念馆等,都有这方面的设计考量。 一路无语。在擂鼓镇,来自青片乡小寨子沟的王安莲为冯骥才一展歌喉,唱起了羌族歌曲《沙米》,同行的羌族姑娘跳起了萨朗。冯骥才看得陶醉了,他动情地说“在这样的大地震后,看到你们的歌舞,让人的心都要哭了。这么好的歌,这么美的舞,我们绝不能让它流失。请你们放心,我们一定要帮助你们把它传承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