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日上午,由省文化厅主办的“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高峰论坛”在我市举行,来自省内的专家、各市“非遗”保护中心主任以及我省首批“非遗”项目传承人代表,在论坛上畅谈“非遗”保护传承的未来趋势,并强调当前“非遗”工作最重要的就是保护好传承人。 传承人是“活的宝库” “非遗”传承人掌握并承载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和精湛技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活的宝库”。许多专家和艺人都表示:保护“非遗”项目,对传承人的保护是重中之重,因为,任何一项民间艺术都是靠着那些出类拔萃的民间艺人才得以传承,传承人在民间艺术延续发展的过程中起着关键性作用。由于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关键所在,因此常常会出现随着传承人的谢世,技艺跟着消亡的悲剧。来自合阳的“非遗”专家史耀增说:“合阳县有一种青瓷船,旱船的架子上绑着许多由大到小焊成一摞的青瓷碗碟,随着船体晃动,碗碟撞击,叮当有声,仿佛仙乐从天际飘来。而熬制那种把青瓷碗碟焊接在一起的火胶是关键技术,秘不示人。掌握这种技术的老人去世后,青瓷船这种民间艺术如今便只能保存在人们的记忆中了。由此可见传承人的巨大作用。” 传承形式需多样化 各地区在“非遗”保护方面的先进经验也值得借鉴。采访中,澄城县文体局李光义告诉记者,澄城县的尧头陶瓷早已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在此之前,县上就将老艺人逐渐组织起来,组织了60余人的陶瓷文化协会。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之后,县里又划定了4平方公里的尧头生态保护区,进行考古勘察,征集了有价值的实物1100余件。还规定每烧制一窑给予1000元补助,鼓励老艺人建起陶瓷工艺厂,将尧头陶瓷的古老技艺与现代工业文明相结合,也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延安市则将4项“非遗”项目引进了课堂:民间剪纸列入手工课,民间绘画进入美术课,秧歌腰鼓进入体育课,民歌进入音乐课。这对年轻一代来说,是了解、认知这些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佳途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