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吴洪森在江西九江师专中文系读三年级的时候,写了一篇文学评论,先后投寄多家刊物都被退稿。1982年6月,再一次接到退稿信后,已在九江九中工作的吴洪森一气之下把文章寄给了王元化。没想到,一个月后,他收到了王元化的来信:“我读了大作,感到十分欣慰:因为我觉得你的文章很好,被埋没是不公正的。因此我想介绍到刊物上发表。”文坛大门从此为他敞开了。9月,王元化又写信邀请吴洪森有空到上海,想与他谈谈。 第一次相见 记者:这样你就去拜访王先生了? 吴洪森:是的。1983年1月放寒假我到上海就去拜访王先生了。我晚饭后给先生家里打电话约拜访时间,先生说你要是方便,现在就可以过来我们聊聊。这样我就去了先生家。按先生家门铃的时候,心里既激动又忐忑不安。自己实在没学问,不知道该怎么面对这位大学者,很紧张。 记者:第一次见面先生和你聊了什么,还记得吗? 吴洪森:先生先问了我在九江九中教书的情况,然后就问我最近看了什么书。我一一作了回答。记得我回答自己最近读的书时提到了庄子,先生随口就背诵了一段,然后问我是怎么理解的。我回答后,先生没有表扬也没有批评,提醒我读庄子的时候要注意的几个方面,说读书切不可贪多求快,一定要逐字逐句搞懂搞深搞透。 第一次见面,给我印象最深的事情是先生建议我读陈寅恪和熊十力的书。这两人的名字我从没有听说过。 记者:你那时就因为王先生知道陈寅恪和熊十力了,那好早啊。 吴洪森:是的。陈寅恪到20世纪结束的时候才走红,熊十力到现在,影响力大概还只是在中国哲学界和新儒家范围内。和先生来往最大的好处,就是在他指点下读书,少走了很多弯路。读了一点陈寅恪,我懂得了不要轻易相信和接受对历史的现成结论;读熊十力对我帮助最大的是解决了唯心唯物的问题,心和物是不能两分的。这些对清除以前被灌输到头脑里的错误观念帮助极大。 去年先生多次叮嘱我读的书,一本是朱一新的《无邪堂答问》,还有一本是陈澧的《东塾读书记》。我在书店没找到这两本书,我不习惯到图书馆借书读,钱文忠有《无邪堂答问》送我一本,我读了,只读了一遍,先生说一遍不行,还得多读两遍。这本书里面朱一新说“学问但求正大,不务新奇”给我印象很深。后面一本书还没找来,先生已经过世了(王元化先生于5月9日在上海去世)。 学风之重 记者:王先生给你印象最深刻的还有什么? 吴洪森:我想到先生这么多年来经常反复强调的是两个问题,一个是学风问题,还有就是风骨、志气问题。2000年底先生80周岁过后送给我的字写的就是: 中国历史上本来就有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的传统。每逢危难关头,总会有人挺身而出敢冒天下不韪,迎着压力打击去伸张正义,为真理而呼喊。这些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在任何情况下也不肯降志辱身的人,堪称中国的脊梁。 先生晚年经常提到胡适的话,“不降志、不辱身、不避危险、不曲学阿世”。他说,这应该成为知识分子的座右铭。 市场经济掀起物质主义狂潮,知识分子也被席卷而去,先生对这种现象非常忧心。他多次书写这幅字,我想是很有针对性的,他希望还有人能坚守精神与思想的阵地。(《南风窗》2008年第11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