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繁昌人字洞遗址发现10年破译远古信息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2008-05-30 00:00于哲学网发表

 

 



    本网安徽繁昌5月28日电(记者李陈续)今天,海内外古人类学、地质学和考古学学界的70多位专家学者齐聚此间,举行“安徽繁昌人字洞遗址发现10周年国际古人类学学术研讨会”。包括中科院院士吴新智和200万年前南非古猿骨骼发现者克拉克教授在内的中外专家认为,繁昌人字洞遗址发现10年来的研究工作已经取得了丰硕成果,破译了大量丰富的远古信息,今后应该进一步加强发掘和研究工作。

     

    安徽繁昌人字洞遗址是国家“九五”攀登专项——“早期人类起源及环境背景研究”安徽课题组1998年5月在野外调查中发现的。发现至今的10年间,由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于古人类研究所、安徽省博物馆、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繁昌县博物馆等单位专业人员组成的发掘队伍,先后进行了7次共8个多月的系统发掘。发掘结果表明,遗址古地磁测定距今220-250万年,地质时代为早更新世早期,是欧亚大陆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古人类活动遗址。

     

    专家们对发掘出的200多件人工打制的石制品和骨制品研究发现,繁昌人字洞遗址的石制品多为小型,原料以铁矿石为主,均为锤击法生产,多用转向打法;基本类型是刮削器;以向背面加工为主,多为单层修疤;表面未见远距离搬运和激流碰撞痕迹。石制品面貌无论从类型和技术上,都比我国已知的早更新世石制品显得粗糙、简单和原始。而打击骨器的出现,则说明了人类使用工具原料组分呈多样性。

     

    遗址目前已采集到包括部分完整骨架在内的哺乳动物标本5000多件,涵盖10目33科70属的75种动物,其中小哺乳动物新种多达15个。专家们通过研究发现,动物群中古老种类所占比例超过四分之一,这显示出遗址所处地质时代为上新世至更新世初期,从中发现了江淮地区从第三纪向第四纪转化进程中的重要信息。专家们还发现,地处长江南岸的繁昌人字洞动物群具有浓郁的北方色彩,表明当时该地区为较现在更为寒冷的气候环境,这于全球气候变迁的普遍规律完全吻合。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于古人类研究所副所长高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通过对人字洞遗址10年的发掘和研究,已经从中获得了丰富的人类起源及其演化进程信息。但是,深化对人字洞遗址研究的任务还十分繁重,特别是遗址尚有10多米厚的堆积有待进行发掘,在遗址上发现人类化石的可能性仍然存在。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