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竹书纪年》:中国古代的地震记载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2008-05-29 00:00于哲学网发表

 

 



     

     

     

    512日汶川等地的大地震,给当地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灾害。

     

    作为一种灾害性的自然现象,这种因地球内部的运动而引起的地壳剧烈变化以及地面强烈震动,很早就引起了古代中国人的注意,并在史书上作了翔实记载。

     

    古人将地震也称作地动。

     

    最早记载地震的是《竹书纪年》,那是在距今3000多年的殷商帝乙三年。在《春秋》中,文公九年、襄公十六年、昭公十九年,哀公三年等多处,也都明确记载了地震或地动。传说中的先秦法家著作《尸子》卷下云:“海水三岁一周流,波相薄,故地动。”《吕氏春秋·音初》篇:“文王即位八年而地动。”与史书记载相吻合。

     

    清人孙楷撰的《秦会要》记载:“昭王二十七年,地动坏城。”他依据的是《六国表》一书:“始皇十五年,地动”,“始皇十七年,地动,自乐徐以西,北至平阴,台屋墙垣太半坏(即大部分损坏),地坼(裂开)东西三十步”。他的根据就是司马迁的《史记·始皇本纪》。

     

    东汉安帝建光年间,既遭暴雨,又遇地震,据《后汉书·五行志四》记载:“建光元年(公元121)九月己丑,郡国三十五地震,或地坼裂,坏城郭室屋,压杀人。”

     

    据宋王溥的《唐会要》统计,从唐太宗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到唐僖宗乾符三年(公元876)240年间,有案可查的地震就遭遇了数十起。大多数的后果都是“有声如雷”,“坏人庐舍”,“坼裂陷庐舍”,“坏屋壁庐舍,或地裂涌出水”,“草树皆动摇”,“山谷禽兽惊走”,“屋瓦皆堕”。人员伤亡也较惨重。

     

    到了公元10世纪的五代十国期间,在上面同一作者的《五代会要》里,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记载:“明宗天成二年(公元927)七月,郑州地大震,杀二人。长兴二年六月,太原地震,自二十五日未时,至二十七日申时,二十余度()。”书中还有一条:“周太祖广顺三年(公元953)十月,魏邢洺(ming)地震,累日十余度,邺都宫署内尤甚,屋瓦皆堕。”这些史官紧锁在宫内,他们记载的还仅是皇宫内的情况,至于田间乡野的情况,史官们是无法得知的。而我们今天,哪怕是穷乡僻壤,都能通过摄像镜头,公开透明地显示于公众面前。

     

    人类同地震已经打了数千年的交道。在受到打击和毁灭的同时,人类也表现出了超强的意志和惊人的生命力,积累了逐步成熟和丰富的经验。在向遇难者默哀的同时,我们更要树起坚强的信心:众志成城,共克时艰!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