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以诗贺寿:周汝昌与诗友唱和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2008-05-08 00:00于哲学网发表

 

 



      案头的《戊子上元京门介寿唱和集》诗稿,是几天前原中华诗词学会秘书长、诗人周笃文(字晓川)教授寄来的。诗稿寄出之前,周先生兴致勃勃地在电话中向记者讲述了这60多首唱和诗的来历——

     

    贺寿诗的缘起

     

      20084月是周汝昌先生90寿辰。回想30年前,先生六旬华诞,张伯驹

    “倡为介寿雅集,京门词流欣然命笔”,一时传为佳话。今天,张伯驹的学生周笃文先生,深感汝老九秩佳辰,不可无辞,于是恭邀霍松林、刘征等中华诗坛的名家、诗友,用诗词唱和的形式为汝老祝寿。短短半月,几十首贺寿诗从全国各地飞到北京,为“脂雪轩”中的老寿星平添了无限的欢乐。数天之中,老人挥笔唱和7首,古典今典信手拈来,次韵倒次韵随心所欲。

     

    让女儿用手机给周笃文复诗

     

      今年正月十四晚,汝老收到周笃文先生通过电脑传过来的第一首诗《汝老九十椿寿》:

     

    学贯三才第一流,神明独识目无牛。

     

    龙蛇笔底波澜壮,檀板尊前角色柔。

     

    梦解石头天可补,香分桂影月能修。

     

    燃藜老子千秋寿,俯仰皋比最上楼。

     

      诗中说的“三才”,出自前年汝老88米寿宴会上,他在演讲中说到“天、地、人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基”一语。诗中称赞汝老在书法、戏曲、尤其是红学研究方面的造诣;并用吴刚修月、汉朝大儒刘向得仙人点燃藜木手杖为之深夜治学照明的典故,比喻汝老的学术精神感天动地。

     

      仅仅半个多小时,周笃文先生就收到了汝老让女儿伦苓用手机发来的唱和诗《晓川寿我七律极佳欣感之下叠韵报谢》。谦虚的汝老,在诗中称自己“九秩贱辰深自愧,半生微尚付红楼”。并在诗后写道:“戊子正月十四晚间得晓川佳句立时勉和有愧原倡多多矣。”又注:“此即口占手写文不加点也。”仅有0.01视力的汝老还能“口占手写”,是靠了女儿伦苓常要把他写的叠在一起的字重新抄写整理;“文不加点”,既是古文写作的特点,更体现出汝老写诗文思敏捷,出手极快。

     

      第二天一清早,尚未起身的老人再度诗兴大发,在床上写道:……今日上元佳节清晨念昨夕之事兴犹未尽枕上再叠原韵借君贶寿济我贫才。

     

    砚尊砥位墨长流,呼马随缘也应牛。

     

    花未赢眸春最好,金能绕指道归柔。

     

    一庭茂草家仍在,七宝高台意可修。

     

    千里程途难伏枥,与君相望独登楼。

     

      诗中的“一庭茂草”用的是《爱莲说》的作者周敦颐的典:有人问周敦颐,为何一院子杂草不剪不除?周敦颐说,这草长得生机勃勃,我能从中吸取活力。汝老用周敦颐家茂盛的一院子杂草,比喻自家满屋看似零乱实则充满生机。

     

      其实,汝老完全有条件迁入比现在环境好百倍的居所,但那不是他的追求。况且对于近乎失明的老人,更换环境,往往会使他极难适应。伦苓说,直到今天,父亲仍然经常早晨一起来就坐在那张上世纪70年代流行的铁架折叠圆桌旁做学问。在这张餐桌兼书桌的圆桌周围,堆放着老人写作、生活常用的一应书籍、杂物,伸手可得。

     

      圆桌有幸,将来无疑是一件重要文物。

     

      在接下来的正月十七、十九两天里,汝老又分别写下《三叠晓川韵》、《四叠晓川韵》、《五叠晓川倒次韵》。诗中既有对友情的珍惜:“贾府荒唐甄痛切,人间严峻梦温柔”。“知我襟怀严白黑,服君笔力化刚柔”;更有对学术研究一如既往的钟情:“千里程途难伏枥,与君相望独登楼”、“闺中少妇凝妆罢,柳色依依正倚楼”。周笃文先生每收到汝老的一首和诗,便挥笔再叠报谢。几天中也做了四首,表达对汝老深深的敬爱之情。

     

    与周笃文共同为霍松林写诗贺寿

     

      不久,汝老又收到陕西师大终身教授、中华诗词学会名誉会长、素有“古典文学研究西北王”之称的霍松林教授写来的贺诗《玉老九秩荣寿,次晓川原玉恭贺》。诗中“劫余得米吾何幸,日下瀹茶公已修”两句,是说自己屡经浩劫,竟然有幸活到88岁米寿,而以汝老已经修成的功德,足以使他得到108岁茶寿。

     

      汝老这才知道今年是霍松老88岁米寿,于是立即与周笃文先生为他寄去贺寿诗。汝老在诗中写道:

     

    才调依稀李杜双,秦川八百运绵长。

     

    景宗险韵将军霍,诗苑高标松柏光。

     

    君为弘文挥玉麈,我因说梦落荒唐。

     

    烹来仙茗同称寿,更待传觥祝永昌。

     

      汝老在诗中对霍松老的诗词成就和八百里秦川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中文运绵长赞叹有加,而且巧妙地运用了一则古典:梁武帝手下的大将曹景宗,出征凯旋,文武百官在宴会上做诗庆贺。别的韵都有人用了,只剩竞、病二韵无人敢用。谁也没有想到,破解难题的竟是一员武将。只见曹景宗提笔写道:

     

    去时儿女悲,归来笳鼓竞。

     

    借问行路人,何如霍去病。

     

      格律诗中难押的韵被称为“险韵”,从此,“景宗险韵”就成了一段流传千古的诗坛佳话。汝老借用此典赞扬霍松老韵押得绝,诗做得好,就像霍去病一样,名扬四海。

     

    周汝昌复诗谢刘征

     

      中华诗词学会名誉会长、81岁的刘征先生,上世纪60年代就读过汝老的《红楼梦新证》,后来又看过他的诗和书法,听过汝老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的讲座。在刘征先生的印象中,汝老是位性情中人,很纯正,很浪漫,心境恬淡,是位很可爱的老专家。刘老说,自己不大写唱和诗,但这次是个例外,因为汝老太可爱了!他在寄给汝老《祝汝昌老九旬华诞次晓川韵》中写道:

     

    学极天人圣者流,广观秋水细庖牛。

     

    歌传京韵清而婉,书竞龙蛇劲且柔。

     

    落落高风仰多士,炎炎新论迈前修。

     

    通灵欲就乔松寿,梦解红楼第一楼。

     

      汝老说,在自己写的7首和诗中,他对《答谢刘征先生诗宗大雅惠我名篇贶寿愧短翼微能空怀及群之叹也》记得最熟:

     

    歆向鸿儒到彦和,长卿禹锡一家多。

     

    问君才富那如许,寿我春妍报得麽。

     

    自古刘郎仙作伴,至今周处世常呵。

     

    新篇入手高吟遍,金石声声感若何。

     

      这首诗的意思是:从汉代的刘歆、刘向两位鸿儒,到《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字彦和),再到刘长卿、刘禹锡两位唐代大诗人,刘家真是一门文豪!文脉相传至今,后辈仍然是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你们刘家人代代都像那位上天台山求仙的刘晨,有仙人作伴;而我却似除三害的周处,至今常要接受世人的批评。接到你的新作,我一遍遍高声吟诵,字字如金石落地,令我感慨得无以名状。

     

      刘征先生说,读了汝老复诗,就像见到了老朋友。

     

    多数诗友与汝老未曾谋面

     

      在给汝老写贺寿诗的诗友中,多数都与汝老未曾谋面。他们是通过读汝老的作品、听汝老在《百家讲坛》的课了解汝老的。然而,这种间接的相识,丝毫不影响他们对汝老的景仰之情。广东作家李汝论在《寿汝老九十华诞》中写道:“早读周家司马史,为君明日认红楼”;前吉林省政协主席、省诗词学会会长张岳琦先生在贺诗中有云:“鸿儒硕学贤声著,惠及文坛百代昌。”

     

      读着这些诗句,汝老说:“我第一是感激,第二是惭愧。大家对我这样称赞,我是当不起的。与我的前辈大学者相比,我连人家几分之一都不如。”

     

      有人问及汝老对北京诗友张结贺寿诗中的“笑看颦钗喧海选,依旧一部旧红楼”怎么看?汝老说:“围绕《红楼梦》这个题目,许许多多研究者、表演者、艺术家用不同的形式解读它,传播它。有的符合曹雪芹的原意,有的不完全符合,有的甚至违背了原意。而在我看来,研究《红楼梦》,最重要的依然是曹雪芹那一卷原著。作者对我的理解是准确的。”

     

    格律诗应该继续传承

     

      在一个春雨潇潇,花未赢眸的日子里,记者来到汝老的“脂雪轩”。伦苓大姐告诉我,为了这次采访,父亲今天特意比平日早起了一会儿。这让我十分过意不去。

     

      在一个多小时的采访中,汝老一直兴致勃勃地吟诗、解诗、论诗。几次劝他休息一会儿,他都只是喝几口水,便又朗声谈论起来。听力不好的人容易有一种错觉:觉得别人听起来也会很费劲。所以汝老讲话声音很大。

     

      他说:“一个民族,节日、生日怎么过,体现了这个地方的民俗。生日也可以看作是一种节日,是个人的节日。在这个节日中举行什么活动,可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通常是好友相聚,喝寿酒,吃寿面,致寿辞。这次一些朋友本来也想这么搞,但考虑到我的身体,于是改成用诗唱和。周笃文先生来和我商量,我觉得这种形式不俗,非常赞成。”刘征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谈到:“用诗祝寿,古已有之,是一种很高雅的形式。”霍松林先生在从西安打来的电话中说:“汝老比我大两岁,我为他写诗贺寿,他又与晓川共同为我贺寿。只有盛世才会有这种闲适的心情。这应该是一段诗坛佳话。”

     

      汝老的另一个感慨是:“这些寿诗的造诣如此之高,足见当前能写格律诗的大有人在。格律诗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应该传承,应该继续培养这样的人才。”

     

      采访结束之前,汝老一再嘱咐记者:请通过你的文章转告诗友们:“谢谢大家的鼓励,自己一定继续努力,比以前做得更多、更好!”其实,广大诗友和关心汝老的人们,也希望汝老休息得更好,身体更健康!

     

      后记

     

      410日,伦苓把记者写好的上述稿件念给汝老听。汝老深表嘉许之余,再次“口占手写”,将一首新作交给记者,希望通过光明日报向朋友们“总表谢忱”:

     

    银河倒挽水西流,芸简新编已汗牛。

     

    少长群贤文彩绚,气青天朗惠风柔。

     

    恒昌仙寿红缘驻,禊事永和翠砚修。

     

    浩荡三春新物色,轩昂百尺共登楼。

     

    汝老用“戊子祝寿雅集”,比之当年兰亭禊事。希望与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少长群贤,于浩荡春色之中,高楼百尺,更上一层,吟诗作赋,文脉相传!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