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诗词臆话:谐趣桥联的兴味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2008-05-06 00:00于哲学网发表

 

 



    在桥梁对联中,有一种谐趣联,很有兴味。这种对联大多都是比较浅显明白,朗朗上口,常以典故和传说来加强其寓意和趣味。

    北宋文学家黄庭坚与友人同游江西九江甘棠湖,湖的长堤上有一座“思贤桥”。黄庭坚面对思贤桥,口出一联:“思贤桥,桥上思贤,德高刺史名留世;”黄庭坚用的是“顶针格”修辞手法,友人一时对答不上来。于是,黄又自己对出下联:“琵琶亭,亭下琵琶,情多司马泪沾襟。”这副对联写的是一段历史故事。“德高刺史”指的是白居易,在其遭贬时,曾任九江刺史,颇有政绩,后人建白公祠以祀。在九江他写下了诗歌名篇《琵琶行》,后人遂建亭以作纪念。黄庭坚以这一历史事实和两处建筑吟出这副对联,是谓对白居易的称颂。对仗精当,文辞巧妙,“情多司马泪沾襟”一句,更具幽默和情趣。

    清代著名才子,号称“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不仅擅长诗画,还撰得好联。相传一次他和友人对句,他先出一上联:“日照纱窗,莺蝶飞来,映出芙蓉牡丹;”友人苦思冥索,未能对出下联。不觉已是腊月,一日雪后,到户外散步,踱上一座小桥,看到桥面上有狗和鸡在雪上踩出“梅花”和“竹叶”的形状。于是,顿来灵感,吟出下联,并将“板桥”二字嵌入联中。联云:“雪落板桥,鸡犬行过,踏成竹叶梅花。”郑板桥听到友人对出的下联,很是钦佩。

    广东某地有一处地名叫“风吹径”,有一座桥名叫“水吼桥”,有人以此写了副对联:“风吹径口风吹径;水吼桥头水吼桥。”作者以“风吹”、“水吼”复辞互对的手法,状述这一景观,读后使人感到妙趣横生。

    还有以叠字的方法撰写的对联,明代陈启东作品是:“分水桥边分水吃,分分分开;看花亭下看花回,看看看到。”这种叠词连绵的对联,似有绕口令的效果,是一种变读对联,它在读音上表明意思,出现多次的字,有不同的读音。如上联的五个“分”字,第1、2、5个“分”字,读作分,分开的意思;第3、4个,读作份,即“份儿份儿分开”之意。下联的“看”字,相应地读成“看”和“刊”。

    更有一些反映人文、民情、习俗的桥联,引人入胜。贵阳北关外,有一座头桥,这座桥的一副楹联是:“说一声去也,送别河头,叹万里长驱,过桥便入天涯路;盼今日归哉,迎来道左,喜故人见面,握手还疑梦里身。”这一副对联通俗明白,用口语化的词句,把桥头迎来送往的场面绘声绘色地描摹了出来,如临其境,回味不尽。类似这种看似通俗、富含哲理,且又诙谐的桥联是很多的,这里再举一例。

    在江西庐山五老峰下,有一座“仙人桥”。其对联是:“想上去吗?上去便能通碧落;快下来吧!下来难免坠红尘。”真是,要想成仙何其容易!这种参禅佛理,实有对官场名利之徒、患得患失之人,是一种讽刺与规诫。

    南京市区夫子庙有一座“文德桥”,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因这一带是进京赶考的书生住宿的地方,故取名为“文德桥”。后人以对联形式评述说:“文之有德,诗之有德,画之有德,无非是人之有德;石可成桥,木可成桥,铁可成桥,岂不知史可成桥。”这副对联的文辞,看似浅显,却含意深广,不言引申意义,仅字面上的含意就很丰富。它告诉人们,不论为文、为诗、为画,首先是要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历史如桥,含先人哲理。好一副妙联!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