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个告别的春季:柏杨的一生是激流汹涌的一生 我始终没有觉得自己就成为什么“大师”了。就像我曾经说过的,我只是个游击队员,我只是指出我们的文化和社会病在哪里,却没能力去治病救人。——柏杨 这一个告别的春季 一个月之内,中国文学和文化界先后永远辞别了三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之前分别是:湖南老诗人彭燕郊,著名文史学家、翻译家贾植芳;现在则是大名鼎鼎的台湾文学家、史学家、文化活动家柏杨。三个人都以接近和超过90岁的高龄辞世,就人生来说,堪称圆满了,但是就中国文学或者文化来说,他们的死,带来的则是永难愈合的伤痕。 中国文化史的某种断裂,将因为三人的故去而永难弥补。 柏杨无疑是三人中最为知名的一个,也是最值得隆重纪念的一位。这样说绝无对彭、贾二老的 不敬,而是柏杨自身的特殊性所带来的自然结果。 柏杨是台岛作家中的第一代,大家看他的简历就会一目了然,他的创作开始于大陆,但是成熟和结果于台湾。柏杨是新文化运动的孩子,他的人生旅程和思想底色,都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他是中华文化史那一伟大启蒙时代的嫡系子孙,这一点弥足珍贵。他的故去,实际上宣告了台岛文化与新文化运动某种意义上的永别。另外,柏杨不是一个书斋型的作家,他是一个大众作家,一个畅销书机器,他的影响不单单在纯文学和纯文化领域,更弥散在广泛的大众文化和社会生活之中。他是作家、文学活动家、社会活动家、社会名流、台湾文化标签……这一点很重要,这一点和他富有传奇意味的人生相结合,使柏杨隆起为台岛最为知名的文化景点,标志着台岛一个时期文学和文化的海拔高度和丰富程度。 柏杨也是上世纪80年代在中国大陆开始的“港台文化热”中,影响最大的一位。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开启了中国文化“五四”运动后的另一个启蒙时期,港台文化大量涌入内地。琼瑶、金庸、梁羽生以及台港流行歌曲、电影等代表着这一文化的大众和低端部分;席慕容、朱德庸、台湾校园歌曲、罗大佑等代表着这一文化的小资和中产部分;而柏杨、台湾现代诗歌、李敖、白先勇、龙应台等则代表着这一文化的小众和高端部分。柏杨的影响是最先也是最大的,我还记得,他的 《丑陋的中国人》是当时的顶级畅销书,是80年代具有广泛影响和启蒙意义的几本书籍之一。其中的“酱缸文化”“臭鞋大阵”等文化判断我至今记忆犹新,而那时我只是一个十几岁的孩子,理解得一定很片面。与柏杨更为深入和亲密的应该是上世纪60年代上半段和50年代后几年出生的那些人,看一看,这些人现在正在和已经成为中国的脊梁。我相信,在他们的文化骨骼中,柏杨曾经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柏杨写小说,也写杂文,但是影响最大的似乎是他的历史研究和历史写作。他的 《柏杨版资治通鉴》、《中国人史纲》、《中国历代帝王皇后亲王公主世系》、《中国历史年表》等绝对是当代大众化个性化历史书写与研究的先河之作。目前滥觞的如当年明月等操作的个性化通俗化历史写作与研究,柏杨是这一路作者的绝对源头之一。让历史变得畅销、好看、个性化,柏杨似乎是先行者。其宏大的规模、浩繁的篇幅、深刻的观点、独特的文风以及扎实的学术(虽然被同是历史学家的李敖反复批评、针砭,但是人无完人、孰能无过),都使柏杨配得上做这一行当的祖师爷。 柏杨是台湾大作家,他的小说、杂文、文化研究、历史作品,都是他留给中华文化的珍贵遗产。但是这还远远不够,他的生命更是一部精彩的大作,这也使柏杨一直保有极高的社会知名度。从最初的反共作家,到后来的绿岛政治犯;从与李敖交恶到娶台湾著名女诗人张香华为妻;从一般性的知名文学家到综合性的文化大家;从早年的党国工作人员到晚年的反 “台独”人士……柏杨的一生是激流汹涌的一生,是多姿多彩的一生,是不断走向正确、理性和光荣的收获者的一生。 2008年的4月即将成为永难复现的过去,春天正在用花朵和绿叶铺满大地,很快,夏天的太阳将为我们奏响生命又一季度的欢歌。但是,我们不会忘记这一个告别的春季,因为柏杨,因为彭燕郊,也因为贾植芳,因为那些所有为人类和民族做出过自己贡献的成就者。(董辑) 文章来源: 华商报 雷颐:我们比20年前更需要柏杨 ——最新版《中国人史纲》跋的作者、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研究员雷颐访谈 提起柏杨,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丑陋的中国人》,好像这本书已经成了柏杨这个专有名词的一个固定后缀,而事实上也正是这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一纸风行的作品让大家认识了柏杨,喜欢上他的痛快淋漓,直抒胸臆。时过境迁,2004年,此书再版,却仍然受到现代读者的喜爱,认为毫不过时。 柏杨在此书中以“恨铁不成钢”的态度,强烈批判中国人的“脏、乱、吵”、“窝里斗”、“不能团结”、“死不认错”等,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种滤过性疾病使我们的子子孙孙受感染,到今天也不能痊愈。“文化酱缸”是柏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著名比喻,由此让他多了一顶“酱缸之父“的帽子。人们往往因此将他作为“全盘”“激烈”反传统的代表人物之一,但翻开他的《中国人史纲》,你就会发现这样的断语有失偏颇。柏杨的痛切和犀利让人联想到鲁迅诊断出的国民性和劣根性,而他的痛贬和犀利指责的宗旨也是希图让中国人正视缺点,有勇气面对,从此脱胎换骨,成为一个有尊严又尊重他人尊严的民族。痛贬之下深情犹在。 与很多学者一晃而过的影响力相比,柏杨的生命力格外长久,2006年内地先后有40余部柏杨的新作旧书出版,出版界因而有“柏杨年”的戏称。 柏杨昨日(29日)凌晨撒手西归。本报记者第一时间采访到了柏杨的《中国人史纲》最新版本跋的作者、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研究员雷颐,听他讲柏杨的历史影响和现实意义,以及他们之间淡淡的交往。 《丑陋的中国人》与上世纪80年代的反思传统遥相呼应 在雷颐印象中,上世纪80年代柏杨的《丑陋的中国人》一纸风行,是有它深刻的社会背景的。当时中国刚刚从十年漫长的文革动乱中觉醒过来。中国的种种不如意,种种纠葛促使人们开始探讨文革的起源,文革的影响。人们开始询问:当时大家为什么会心悦诚服那一套理论,而且能容忍它造成巨大的灾难,而且历时十年之久。 人们从否定文革开始,开始往深里细究,不知不觉就从传统文化开始挖掘,因为这场灾难肯定与中国的国民性有关系。当时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是这种反思的急先锋,他们急于补课,急于找出病根儿,急于从自己学的东西寻根究底。在这种情况下,1986年引进柏杨的《丑陋的中国人》,与那个年代的反思传统正好有一种呼应。而柏杨的学术功力比我们刚起步的学子要深厚得多,更何况他的背后有《中国人史纲》这部厚重的学术书作学理支持,所以很容易做到雅俗共赏,无论是普通百姓,还是学者文人,谁都知道柏杨讲过的“酱缸文化”。 雷颐说,我不记得《丑陋的中国人》具体是什么时候出的了,但记得当时打的是“内部发行”的旗号,因为柏杨是台湾作者。可是没想到这本书一纸风行,发行量上百万。想想看,一本标明“内部发行”的书,发行量上百万,显然是个笑话。《丑陋的中国人》这本书的意义在于,引起思想、文化界的震撼,对当时的思想启蒙、“文化热”和对传统的反思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提起上世纪80年代,柏杨的《丑陋的中国人》是一本无法绕过去的书。 柏杨的作品是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的 如果说,上世纪80年代一部《丑陋的中国人》让柏杨在中国家喻户晓的话,那么90年代后期出版的《中国人史纲》,则让柏杨在内地开始施展他的学术影响力。 《中国人史纲》是柏杨在9年零26天的监狱岁月里“埋头整理中国历史”而成的一部煌煌巨著。全书近80万字,从盘古开天地的神话时代一直讲到20世纪初满清王朝末期最不堪的那段屈辱岁月;他以平民视角写史,代表了作家写史的一种高度,将历史写得精彩好看又不乏深刻洞察力。因而也具有长久的生命力,此书在台湾出版后,好评如潮,被列为台湾社会影响力最大的十部书之一,中国友谊出版公司曾于1998年在内地出版了《中国人史纲》中文简体版。 雷颐在2005年同心出版社版《中国人史纲》跋里,对此书评价甚高。他认为这部上下五千年、纵横万千里,感时忧国、洞烛幽微的《中国人史纲》,无疑是使人“忧天下”、“探世变”的巨著。是一个洞察历史、洞察世事的智者对历史最深层的剖析。 雷颐说到这本书出版的情况时透露,当时出版社要他推荐一本有价值的好书,他就推荐了柏杨的这本《中国人史纲》,因为他本很喜欢这本书,也觉得有价值,有再版的必要。但是因为书很厚很大,他不确定这本书能卖得好。但事实证明再版后,销量的确很好。这说明,柏杨的学术思想和观点对当下的我们依然有意义,依然有重读的必要。 事实上,除了《中国人史纲》一版再版以外,《丑陋的中国人》在20年后也有再版,2004年再出的版本,依然有它的读者。而许多20年前同样风行一时的很多畅销书,到现在时过境迁,魅力难再,进入不了现代读者的视野和语境。相形之下,柏杨是一个异数。 雷颐说,这正说明了柏杨的作品是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的。他说,当初柏杨写《丑陋的中国人》并不是针对内地而写的,而是有感于台湾人的种种恶习而发,但没想到在内地引起了极大的反响,这一方面说明他的作品是超越空间的,另一方面也说明他对中国文化的剖析是非常深刻和犀利的。 重读柏杨在当下更有必要 问起雷颐与柏杨的交往,雷颐显得很淡泊,他说,他只是喜欢柏杨的文字,喜欢他的书,并没有刻意交往。但是在他推荐和作跋的《中国人史纲》发表后,也许是有人介绍,或者是柏杨听说了,给雷颐寄来一张柏杨的专用贺卡,聊表谢意。幸好雷颐还保存着这张卡。 卡上龙飞凤舞写着寥寥几行字: 雷颐先生吾兄,邀到吾兄出席中国人史纲研究会,蒙说在下很有阅历,不禁会心一笑。一生坐过不少政治牢,几乎被枪决,真是有点险哉,焉能没有感慨!谢谢知音。平安!柏杨。2005、10、24台北。 雷颐说,除了感叹号很清楚外,其余都是黑点断句。他听说老先生晚年几乎半失明,写字肯定是不容易的了。 问起雷颐纪念柏杨的意义何在?雷颐答:一个民族的自我反省,越是在崛起的时候越需要,尤其不能狂妄自大。所以我们现在比上世纪80年代更需要柏杨。上世纪80年代初期刚经过文革,各方面都落后,反思是为了进步。但现在各方面有了长足进展,国家正在富强崛起,这个时候更需要警惕,不能有虚骄之气。要做到既是强大的又是谦卑的。 这是一个陪伴了几代人的作者,也是一个写出了经得起几代作者细读作品的作家。 柏杨昨日凌晨撒手西归。本报记者第一时间采访到了柏杨的《中国人史纲》最新版本跋的作者、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研究员雷颐,听他讲柏杨的历史影响和现实意义,以及他们之间淡淡的交往。(杨青) 文章来源: 深圳商报 柏杨走了,丢了父亲的台湾啊! 台湾的柏杨先生今晨去世了! 台湾,从此,没有了自己的良心,丢了他的父亲。 和鲁迅先生一样,柏杨先生一生都在骂人。骂官僚、骂文化、骂教育、骂千千万万的中国人——愚昧无知、寡廉鲜耻、见利忘义、狭隘自私的中国人。关进监狱后,一个人骂历史,从先秦骂到今天。这个倔强的老头,把一部为帝王将相而写的资治通鉴改写成人民的历史,改写成争取自由的历史。这种看历史的立场、视角,前无古人,光照古今! 中国有成千上万的作家,每年生产上亿部著作,可惜大部分被口水淹没,它们毫无价值。他们简直在遭罪,浪费读者的宝贵时间,传播肮脏下流龌龊的所谓思想。而他们自己却过着糜烂的生活,数着沾满汗渍和油腻的钞票。他们不配称为作家。 而柏杨,在这些龌龊的人们中间,高高擎起理想和自由的火炬,用羸弱的肩膀扛起斗争的使命,努力的向前。 他在长达60年的写作生涯中,履行的不仅仅是一个作家的使命,更是在争取一个有着5000年沉重历史的民族的健康的明天。 做健康、清醒、理智和自由的中国人,每一个人都要这样。这才是他孜孜以求的终极目标。 这样的人,多活一天,就会给人们带来多一天的清醒和理智。这样的人,离开一天,就会给人们带来多一天的迷茫和痛苦。叹上苍如此不公,让千万虫豸活在世间,而让火炬瞬间熄灭。 愿柏老在天国安息! 愿柏老的文字不朽!(九商) 文章来源: 百灵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