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各界追忆缅怀柏杨先生(上)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2008-05-04 00:00于哲学网发表

 

 



    缅怀柏杨——一个勇于保持真诚的中国人

     

      据中新网429日电,知名作家柏杨29日凌晨一时十二分,病逝于台湾新店耕莘医院,享寿八十九岁。这消息让人猝不及防。尽管先生沉卧病榻日久,如此遽然驾鹤西去,不能不令人震惊与黯然。

     

      说柏杨,似乎永远都无法回避《丑陋的中国人》。每个人都有精神谱系,每个人都有心灵皈依的精神导师。犹记得当年读《丑陋的中国人》的惊悚经历,书是借别人的,但短短时间的阅读感受却是心惊肉跳,心智受到巨大的撞击。

     

      先生十年小说、十年坐牢、十年杂文、十年著史,著述等身,一生中留下数千万的文字;先生“一生偃蹇困顿、颠沛流离,为民生、自由、平等几致引来杀身之祸;曾经身陷囹圄、家庭破碎、妻散子离、多数友朋形同陌路,其坚持民主、自由之精神令人感佩”(柏杨文物馆馆长张清荣语)。有人说,柏杨的思想中始终贯穿着对自由、人权与平等的考量。斯言不谬!

     

      在当下,我们重读柏杨,尤具有现实意义。《柏杨曰》大陆新版序中有这么一句话:不为君王唱赞美歌,而只为苍生、为一个“人”的立场和尊严,说“人”话。在辫子戏泛滥成灾的当下,一些人不遗余力地讴歌君主,替皇帝代言“好想再活五百年”,有多少编导关注卑微的庸常的个人叙事?当歌德派大行其道,知道分子、知利分子、知乐分子遍地出没,有多少人还时刻保持痛感?有多少人说“人”话、做“人”事?

     

      有人感叹,当下,所谓的“国粹”被涂以道德油彩,给人以为文化招魂的感觉。对凡是与传统有关的事物,动辄奉上一顶“国粹”的高帽,做一些远离实际的吹捧。当传统被奉为圭臬,当伪国粹沉渣泛起,又有几人能像柏杨一样挥舞着手术刀,刺向虚假的旧体制?

      柏杨对中国人的人性批判可谓鞭辟入里。且看他的一些论断:

     

      任何一个社会和任何一个人,多少都有点崇拜权势,但似乎没有一个社会和没有一个民族,像中国人对权势这么疯狂,和这么深入骨髓;

     

      为什么这样一个庞大的国家,这样一个庞大的民族,落到今天这种丑陋的地步?不但受外国人欺负,更受自己人欺负──受暴君、暴官、暴民的欺负;

     

      没有包容性的性格,如此这般狭窄的心胸,造成中国人两个极端,不够平衡,一方面是绝对的自卑,一方面是绝对的自傲;自卑的时候,成了奴才;自傲的时候,成了主人!独独的,没有自尊;

     

      为什么中国人声音大?因为没有安全感,所以中国人嗓门特高,觉得声音大就是理大:只要声音大、嗓门高,理都跑到我这里来了,要不然我怎么会那么气愤;

     

      ……

     

      这些话至今读来,仍让人大汗淋漓,如芒刺在背,但又不得不叹服先生目光如炬,一针见血。至于他用“酱缸”这一意象去讽喻传统文化的糟粕,以及他批判传统的“谎言文化”,无不鞭辟入里,启人深省。所谓“爱之弥深,恨之愈切”,先生檄文不断,正因如此。柏杨夫人张香华说,柏杨最大优点就是很温暖、热情、嫉恶如仇。惟其如此,才会饱含深情地解剖历史、剖析人性。

     

      不要认为先生只会破,不会立。被称为《丑陋的中国人》续篇的《我们要活得有尊严》,为国人重塑尊严提供了明晰的路径。先生通过峭拔凌厉的文字使读者明白尊严的个中精义,提倡国人具备最基本素质与处世姿态。诚如柏杨坦言:“八十年走过崎岖路,凝聚为一句叮咛:人,之所以为人,第一是要自己有尊严;第二是要尊重别人的尊严,而且是诚挚地尊重。”在当下社会转型期,尊严仿佛是奢侈的,因为许多人的生存状况是困蹙的、艰辛的,他们缺少的正是生存的尊严。该如何让每一个人有尊严地活着?

     

      “吴刚伐树我洗缸,古今相遇一感伤;千年挥斧树仍在,井蛙洗缸费思量;屈原徒怀家国恨,谏臣鲜血洒刑场;多少捶胸扼腕事,端赖几人不寻常。”这是柏杨的夫子自道。正如鲁迅永远不会过时一样,正如鲁迅被人嫉恨一样,柏杨也被一些人骂为“恨自己同胞的蟊贼”,但是,柏杨终将因他的赤诚而伟大、而不朽。

     

      ■王石川

     

      文章来源: 燕赵都市报

     

    英雄柏杨:鲁迅般"刻薄"的世俗化知识分子

     

    好友南方朔:晚年的柏杨与世无争

     

      19601970年代台湾戒严时期,一些人以被迫害者英雄的形象存在,柏杨就是其中代表之一。在一个政治压迫的年代,总会出现这样的所谓英雄。柏杨把对迫害者的反抗转移到普遍的中国文化、中国人身上,所以他写出了《丑陋的中国人》。他想当然地认为,自己遭受的不公来自更深层次的文化、历史根源。其实那个年代,对中国文化包括中国人反感的人非常多。在任何高压年代,大家喜欢从文化中找理由,大家都特别能得到共鸣,这也是某种程度上柏杨这些年来在大陆依然很受欢迎的原因。但另外一方面,柏杨改写的历史书一塌糊涂,事实上,他改写历史也是来源于自己被迫害者角色的定位。

     

      我和柏杨是好朋友,他的书都会送给我。晚年的柏杨其实非常和善,表现得像个人物,也与世无争。我们在一起不太可能谈许多很深的东西,聊历史、过去更多些。因为我们还是有许多不同的观点,我们不太希望有争论。这几年很少去他家了,他这些年也过得不错,所以在我看来他是那个年代被迫害者中比较幸运的一位,许多那个年代反抗传统、反抗国民党统治的被迫害者都消失在历史中,没有人记住他们,但柏杨活了下来且生活得不错。他的幸运得益于台湾著名物理学家孙观汉,他在很多方面都保护着柏杨。柏杨已经是过去年代的文化图腾、记忆的标杆,在一段时期大家都要到他那里拜码头。

     

    台湾中正大学历史系教授孙隆基:柏杨抓住了鲁迅的“刻薄”

     

      当年我在台大读书的时候就看到过他。那时柏杨反对国民党专制的文章充满着嬉笑怒骂,我把它们称之为“游戏文章”,挖苦有余但深度不够。但这也是那个年代的特点,很严肃的东西大家都不能谈。

     

      柏杨包括李敖,他们批判中国传统文化从学理上讲更多是哗众取宠、耸人听闻,没有深度,这是无法和殷海光等比的。柏杨抓住了鲁迅的一点东西,特别是鲁迅刻薄的一面,但他缺少鲁迅的深度。另一方面,鲁迅的批判情绪来自传统中国社会,但到了柏杨的1960年代,这些历史背景都没有了,只好用谩骂的方式。柏杨的反抗更多来自对戒严时期生活的苦闷,来自年长者占据社会资源,年轻人无法出头的不满。

     

    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柏杨是对五四精神的继承

     

      前几年参加《丑陋的中国人》研讨会的时候,我在会上有一个发言。我说,柏杨先生写的《丑陋的中国人》和《中国人史纲》,某种程度上就是鲁迅想写的“中国人史”。从这个角度讲,柏杨是对五四精神的继承。他和鲁迅都坚持对中国国民弱点的批判,坚持对中国传统文化弱点的批判,也坚持自我反省。柏杨的与鲁迅相比,弱点在于深度不够。他的夫人后来把我这句话带给了柏杨,柏杨后来就写了信对我表示感谢。

     

      对大陆知识界来说,柏杨的影响主要在1980年代思想大解放的年代。柏杨批判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国民党在台湾的统治,在这种情况下,柏杨的作品和思想在大陆这边很有市场。

     

    北京大学教授、《柏杨全集》主编陈晓明:他就是一个世俗化的知识分子

     

      柏杨一直是在做着极其艰难困苦的反思工作。柏杨的文化批判也就是世俗批判,他生活于民间,既不在大学任教,也不供职于政府公务系统。他是一个自由写作者,一个卖文为生的人。柏杨其实是一个十分另类的知识分子,始终是站立在世俗社会的立场上来发言。柏杨对世俗文化展开最有力的批判在于,他用“酱缸”这一象征意象去概括中国文化的内涵本性。这个比喻十分奇特,也具有民间文化的特色。他直接而尖锐,彻底而击中要害,全面而痛快淋漓。可以说,反传统话语在柏杨这里达到顶峰。

     

      柏杨的杂文还始终流宕着一股为底层平民伸张正义的激情,对社会任何不平等的现象,柏杨都给予关注,并毫不留情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也是柏杨的杂文极富号召力所在,他为所有受损害的弱者叫屈,为底层被蹂躏者鸣冤,这使得他的作品成为平民百姓最好的精神抚慰。

     

    梁文道:柏杨功不可没的是启蒙

     

      其实我读柏杨的书挺早的,我在台湾读小学时就看过了他的书,当然看不懂。中学时再读,他的文字非常锋利。1980年代“解严”前,他的《丑陋的中国人》和龙应台的《野火集》是给青年人影响最大的书。我们在台湾接受的教育是典型的“忠党爱国”,柏杨从深处挖掘中国和中国文化的局限性,但是单纯考虑民族性是有局限的。他的书像一针清醒针一样,但我们需要冷静对待民族主义,民族性不断有作家提出,它有很大局限性,民族性是特殊年代我们对西方侵略的反应,但柏杨他们直接搬到当下,跳跃太快了。柏杨功不可没的地方就是启蒙,继承了五四精神,尽管方法论有问题。

     

      他的史书是文学家著史,个人化东西太多,关注阴谋和权术,这是柏杨和其他著史文学家的局限性。

     

      来源:东方早报

     

      文章来源: 东方早报

     

    这个美丽的中国人 这个勇猛的野生动物

     

      九天翱翔闯重雷

     

      独立高岗对落晖

     

      孤鸿不知冰霜至

     

      仍将展翅迎箭飞

     

        ———柏杨

     

    爱情

     

    五次婚姻多坎坷

     

    最后浪漫三十年

     

      1938年,柏杨的父亲按照传统礼俗给他安排了一门婚事,对象是比他大3岁的同乡女子艾绍荷,生下一女,但两人没有什么感情,后来艾绍荷改嫁,不久后去世,带给柏杨“终身歉疚”。1943年,流落到重庆的柏杨认识了另一位在那里的同乡崔秀英,这次两人是相恋而结婚,也生了个女儿,乳名毛毛。

     

      到了台湾后,29岁的柏杨和他的第三位妻子齐永恒结婚,有两个儿子,但最后终因性格不合而分手。1958年,柏杨认识了“中兴大学”教授的女儿倪明华,再次组建了小家庭,婚后第二年女儿佳佳出生。1967年,柏杨被捕入狱,而一直被视为精神支柱的妻子倪明华就在这个时候提出离婚,接连遭受打击的柏杨有了自杀的念头,绝食整整21天。

     

      1977年,出狱后不久的柏杨在一次聚会上认识了比自己小近20岁的女诗人张香华,第二天柏杨便大胆写信向她表白,张香华委婉拒绝道:“我不知道能给你什么,你刚从牢里出来,不能再受任何打击。”柏杨毫不迟疑地说:“我从不怕任何打击。”被深深震撼的张香华于是决定嫁给柏杨,从此开始了两人30年的浪漫携手。有一次张对柏杨大发脾气,事后自己气消了,却发现柏杨垂头丧气地静坐在书房里发呆,张香华一问,他才孩子般难过地说:“你一发脾气,我觉得做人都没意思了……”两人都以对生活琐事的“糊涂”著称,有一次柏杨约张香华去他们当年结婚的餐厅吃饭,张香华居然已经找不到地方。本报记者乔雪阳

     

    宠爱

     

    张香华:

     

    我和柏杨是虎夫猫妻

     

      虽然今生相濡以沫,但张香华表示,这不代表下辈子就一定还嫁柏杨。“干嘛老嫁同一个人?下辈子做不做人都不知道,下辈子说不定我还是被宠爱的猫呢。”张香华笑着说道。

     

      在家庭生活中,张香华扮演的正是“猫”的角色,而柏杨则是“虎”。著名出版人朱洪海谈起自己2003年在台湾时的经历说:“我听香华老师说‘虎虎’,我就奇怪了,忙问香华老师你喊谁,她说喊柏老。而柏老也把她喻为猫。”张香华解释道:“猫是柏杨最喜欢的动物。他曾对我表示:如果猫喜欢你,不会明白表达,但是会对你好。而你就是这样的。”张香华还是巧妙地占了老公的“便宜”:“老虎其实也只是只大猫,而且不如猫聪明。中国童话里早就说过:猫实际上是老虎的老师。”据《华商报》

     

    一个率性而为的人

     

    更改生日好多回

     

      回首这位著名作家的生平,最令人感叹之处在于:他一生也无法确切知道自己出生在什么时候、出生在哪里——在他的自传《柏杨回忆录》里,第一章的名字叫《野生动物》,他在开头这样写道:“天下所有人都知道自己的生日,中国人甚至知道自己出生的时间是几分几秒;只有我,什么都不知道。”

     

      他推断自己出生于1920年,因为“这是我惟一记得的数字。”不过到了后来,他连这个数字也不敢十分确定,因为没有任何人告诉过他,他的生日是哪一天,包括父母。柏杨的母亲在他出生后不久就去世了,而他的父亲郭学忠则根本没有记住儿子的生日。1920年这个粗略的数字,还是他从家人口中偶尔听到的,至于生日,柏杨模糊记得是阴历九月初七,但完全不敢肯定。

     

      柏杨后来便根据生命中影响重大的事件,改了好几次自己的生日:1949年柏杨来到台湾,办户口的时候,随口报了111日为自己的生日,保持了20年后,196837日,他被台湾当局逮捕入狱。从此柏杨又以37日作为自己新的生日,“不但纪念我的苦难,也强调自该日起,对笼罩我一生的蒋家父子政权的唾弃”。

     

    一个大有来头的人

     

    自己考证出“明末大族后裔”

     

      至于他出生的地点,竟然也不能确定——柏杨的父亲曾经是河南省通许县的县长,于是有人说他生在那里,在柏杨长大后,发现自己被归到了河南省辉县。据柏杨后来的考证,辉县是中国最古老的城镇之一,现在的辉县人最早的记忆只能回溯到三百多年前的明朝末年:当时战乱频仍,饥荒遍地,百姓们纷纷饿死,其中一个郭姓大家族残存的一些族人,在一棵大槐树下,把一个铁锅摔破,碎片分给每个支派的族长,相约等这场灾难过去、大家从四面八方返回故土的时候,万一子孙们互不相认,铁锅碎片就是信物。“我,柏杨,就是这支苦难先民的后裔。”

     

      就连他的名字也几次改过:柏杨小时候叫郭定生,初二被学校开除后,改名郭立邦,重新考上河南开封中学。1943年,柏杨在重庆把自己改为“郭衣洞”。后来他在台湾看到“古柏杨”隧道,回家后提笔有感,便用“柏杨”作为笔名。

     

    一个看过地狱回来的人

     

    十年牢狱,百折不挠

     

      1966年,柏杨出任平原出版社的社长,他当时的妻子倪明华主编《中华日报》家庭版,柏杨则负责该版的《大力水手漫画》专栏,招致了10年的牢狱之灾!

     

      1968113日的《大力水手》刊出新漫画,要命的是,当柏杨翻译的波普艾发表竞选演说的时候,将“Fellows(同胞们)”顺手翻译成了“全国军民同胞们”,而这正是蒋介石发表讲话时常用的开头,顿时触怒了台湾当局,给柏杨定上了以“侮辱元首”和“通匪”等罪名,在34日逮捕了他,他被投入监狱,后来身居囹圄长达9年零26天,身心受到严重摧残。日本作家黄文雄曾形容柏杨是“一个看过地狱回来的人”。柏杨在狱中坚持完成了《中国人史纲》等书稿。其中《中国人史纲》被列为对社会影响力最大的十部书之一。

     

    一个著书无数的人

     

    请记住《丑陋的中国人》

     

      在他88年的坎坷生命中,这位著名作家可谓真正达到了“著作等身”的成就———一生著书无数,小说有《蝗虫东南飞》《周彼得的故事》《异域》《旷野》《古国奇遇记》《打翻铅字架》等。史书除了那三部在狱中写的(《中国人史纲》《中国历代帝王皇后亲王公主世系》《中国历史年表》)之外,还有《皇后之死系列》《帝王之死系列》,以及最著名的《柏杨版资治通鉴》等。然而,虽然柏杨一生巨著颇多,令最多中国人记住他的,仍是那本1985年出版的《丑陋的中国人》,在这本不算厚却极为有名的书中,柏杨嬉笑怒骂、一针见血地针砭了国人性格中的诸多弊病,在国际上都引起过巨大的轰动,影响则一直流传到今天。2006年,柏杨将56箱、共计11745件文献、文物捐赠予在北京的中国现代文学馆。有人这样评论他:“柏杨的贡献属于全人类百万年来进化努力的一部分。”本报记者乔雪阳

     

    各方评论

     

      ■和菜头(网络作家)

     

      如今,柏杨先生埋骨台湾,终于停笔休息。在他的墓碑上应该写上这么一段话:这里埋葬着我们的一面镜子,一个美丽的中国人。他在世的时候,让所有人觉得刺痛。而没有了他,又让所有人怅然若失。

     

      ■陈建功(中国作协副主席)

     

      先生的许多文字都以猛烈抨击社会痼疾和社会黑暗面为主题,《丑陋的中国人》《酱缸,千年难醒的噩梦》等代表作,以独到的思考和深刻的剖析,警醒着一代读者,也必将成为一代一代中国人传之久远的精神财富。

     

      ■陈忠实(著名作家)

     

      《丑陋的中国人》里的柏杨,是一个犀利到尖锐的思想家,甚至很自然地联想到鲁迅;隐藏在一篇篇小说背后的柏杨,却是一个饱满丰富的情感世界里的柏杨,显现着柏杨专注的眼光和坚定的思想。

     

      ■陈晓明(北京大学教授)

     

      事实上,柏杨并不是独一无二故作惊人之论,他对传统文化和中国人性的剖析,不过承继了现代中国启蒙未完成的事业而已。批判传统,指出中国人习性的负面问题,并不意味着就要伤害民族自尊。恰恰相反,柏杨要的是更真实的、更健全的民族自尊。以我的观点来看,他就是一个世俗社会的代言人。柏杨所不同之处就在于,他不是把世俗社会提升到精英社会的水准,他要建构本真性的世俗社会,把精英社会拉到这个世俗社会的水准上。

     

      ■九商黑白(网友)

     

      这个倔强的老头,把一部为帝王将相而写的资治通鉴改写成人民的历史,改写成争取自由的历史。这种看历史的立场、视角,前无古人,光照古今!

     

      文章来源: 成都商报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