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斯人已逝?文章不死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2008-04-30 00:00于哲学网发表

 

 



       “丑陋”是“卧谈会”流行话题

      1985年,《丑陋的中国人》出版。柏杨在书中说,中国人之所以“丑陋”,是因为被“千年酱缸”酱成了“干屎橛”。该书强烈批判中国人的“脏、乱、吵”、“窝里斗”、“不能团结”、“死不认错”等。代理柏杨大陆出版事宜的出版人朱洪海亲眼目睹了这本书给当时中国青年带来的轰动效应。他回忆称,《丑陋的中国人》让整个1980年代掀起了一股“柏杨热”:“当时,柏杨的‘酱缸文化’的基本精神‘国民性批判’刚好呼应了大陆正推向高潮的文化反思运动,于是整个1980年代的近六百万学子,即‘八十年代人’几乎没有人没有议论过柏杨和《丑陋的中国人》。当时的大学校园更是以谈“柏杨”为流行,在那时大学生宿舍里,几乎每个房间都为柏杨召开过‘卧谈会’”。据悉,当年《丑陋的中国人》的发行量高达几百万册。朱洪海称,迄今为止柏杨两千万字的文学、史学著作多数都在大陆出版过,有的甚至由多家出版社先后出版,但是柏杨带给大陆的核心影响还是《丑陋的中国人》中的“酱缸文化”。

      “丑陋”言论掀起思辨潮

      文学评论家、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陈晓明昨日也表示,《丑陋的中国人》在1980年代掀起了正反两方对中国人传统文化的思辨之潮。陈晓明认为,柏杨对世俗文化展开最有力的批判在于,用“酱缸”这一象征意象概括了中国文化的内涵本性,“这个比喻十分奇特,也具有民间文化的特色”,而当时大家还往往只能接受把中国传统文化和“优秀”组合在一起。他还介绍,早在《丑陋的中国人》出版前,柏杨不少场合的演讲题目都是“丑陋的中国人”,结果题目往往被取消,导致无法演讲,但柏杨并不气馁,他依然固执己见,毫不留情。正因为“酱缸”论调太过“惊世骇俗”,所以几乎在所有华人区域都受到猛烈抨击:“事实上,柏杨并不是独一无二故作惊人之论,他对传统文化和中国人性的剖析,不过承继了现代中国启蒙未竞的事业而已,鲁迅先生当年猛烈批判过国民性,就是对中国人爱之弥深,恨之愈切。”最后陈晓明表示,柏杨所指的那些文化病症并未销声匿迹,柏杨的意义无限深远:“我不敢说柏杨的精神不死那样的大话,但我敢说柏杨的文章不死!”

      20年后继续著书开骂

      据介绍,《丑陋的中国人》最初是通过民间渠道从香港进入大陆。约20年后,2004年苏州古吴轩出版社出版《丑陋的中国人》,该书才第一次以柏杨授权的面貌出现在中国大陆,结果仍然畅销。当年上海《书城》杂志票选《丑陋的中国人》为20世纪最后20年影响中国最大的20本书之一。但朱洪海透露,作为被誉为“活着的鲁迅”这样称号的作家,柏杨在大陆获得的稿费其实很可怜。

      朱洪海称,这些年来柏杨秉承了其一贯批判精神,在《丑陋的中国人》问世20年后重新思考继“丑陋的中国人”之后,中国人要怎么样建立“尊严”的问题,出版了《我们要活得有尊严》,“这本书在香港初版时名为‘中国人,你活得好没尊严’,这种批驳的声威承袭了柏杨一贯风格的书名。”他回忆,当时该书在大陆首次发行时,柏杨表示尊重责编的建议,改成了一个有建设性和富于倡议的书名:“柏杨先生当时说,之所以有《丑陋的中国人》还写《中国人,你活得好没尊严》,是因为改造国民性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书名带有谴责批判性,也是出自爱之深、责之切。他还很高兴这本书没有像《丑陋的中国人》那样受到打压,认为是言论开放的缘故。”同时,朱洪海还介绍,晚年柏杨依然“愤青”,在《柏杨回忆录》出现盗版书后,向媒体发出了一封题为《需要您帮助!――为钱请命,这只不过是一元两元!》的公开信,吁请读者不买盗版书。

      与柏杨相知将近30年的远流出版社发行人王荣文则表示,柏杨不管写什么文章,都是替人打抱不平。即使是生命后期,经常缠绵病榻,身体虚弱的柏杨仍是生命的勇者,即使戴着呼吸器说不出话,仍睁大双眼,用坚毅的眼神跟来者示意沟通:“他是我见过最坚强的人”。

     

        相关链接:

    子女是他的心头痛

     

        昨日凌晨1:20,中国台湾知名作家柏杨在新店耕莘医院病逝,享寿89岁。对于他的去世,舆论有“台湾失去了自己的鲁迅”等评论,而柏杨家人则倍感突然,子女也未能全部陪在身边。

      昨日中午柏杨的主治医师耕莘医院胸腔科主任林恒毅,对柏杨的治疗情况进行说明。他称,柏杨家人不愿其忍受治疗痛苦,最终放弃急救。林恒毅介绍,2月24日柏杨因肺癌入院。当时医护人员紧急对他进行插管治疗,3月19日转入普通病房。在肺癌情况有所缓解后,柏杨又因胃管灌食经常呛到,引发呼吸道不顺畅,后来做了“胃造廔”手术不再进行胃管灌食,但呼吸衰竭的问题仍然时好时坏。4月12日,柏杨的病情有所好转再度转入普通病房。此后,柏杨三度出现呼吸衰竭,病人必须再进入加护病房插管治疗。4月28日上午,医生向家属请示,是否再进行插管治疗:“前后两度插管让柏杨感觉痛苦,夫人与女儿也因为不忍其受苦,因此慎重讨论后决定签署放弃急救同意书,不再进行急救。”林恒毅透露,柏杨去世的时候,意识陷入模糊,但平静安详没有痛苦。

      柏杨的后事主要由和他相交甚好的中国台北远流出版社处理。出版社的金小姐告诉记者,柏杨生前没有留下公开遗嘱,后事也只是在清醒时进行了口头安排,表示希望自己的骨灰能洒在绿岛,“绿岛对他有特殊意义,他曾在那里创作了《中国人史纲》和《丑陋的中国人》。”据悉,目前柏杨的遗体还安置在殡仪馆,根据家属意见,决定先火化,然后再举办追思会,此后才将有大型纪念会。(彭骥)

     

        相关链接:

     生前感叹:是我造成了家庭破碎,想弥补,但失败

     

     5段婚姻,子女与他感情淡薄

      记者昨日致电柏杨家中,多次无人接听后,一位自称是邻居的人接听了电话。他告诉记者,柏杨全家都在外忙着处理后事。而柏杨去世时,陪在身边的只有夫人张香华、大儿子郭本城夫妇、二儿子郭本垣夫妇、上周自西安赶来的二女儿崔渝生一家等,小女儿郭本明则刚离台返澳,长女郭素萍仍在河南,正赶办手续赴台,而张香华之子蔚文是从电视上获悉柏杨去世的消息。

      柏杨先后有5段婚姻,发妻艾绍荷是父亲为柏杨在老家河南结的亲,生一女郭素萍;1943年流落重庆时柏杨与崔秀英相识,生一女崔渝生;来到台湾后,先与齐永倍成家,生两子郭本城和郭本垣;后与倪明华成家,生一女郭本明;最后,他才与小20岁的张香华结合,双方各有子女,携手走过30多年。然而,也许是因为颠沛流离,子女与柏杨感情淡薄,令他颇为受伤,生前曾感叹:“我自己造成的家庭破碎,一直想办法弥补,但仍然失败。尤其是佳佳(郭本明),这个我把所有的儿女之爱都堆到一人之身的小女儿,使我受到最大创伤。”

      女儿解释,淡薄因为来往太少

      接受记者采访时,二女儿崔渝生表示,自己在41岁时才知道在台湾有个亲生父亲。1986年,她受柏杨之邀在香港第一次见面,解释缺少亲情的原因,崔渝生认为是缺少来往:“子女和父母也好、朋友也好,还是要来往,有来往才有感情交流。我们见爸爸的时间实在太少,和爸爸在一起的日子太少,这个感情好像没联络起来,我觉得这也不光是孩子们的原因吧。”

      友人感叹,他与儿女缘太薄

      出版《丑陋的中国人》的苏州古吴轩出版社副社长陈雪春昨日介绍,过去一年,柏杨病痛缠身,虽然有儿女,但一直是张香华和一名生活助理照顾。而提到柏杨对儿女的牵挂时,张香华称这是敏感话题,不愿挑起柏杨心中的难过,还表示他的孩子完全不能帮到他:“两个女儿在大陆也做祖母了,身体也不太好,没办法来看他;佳佳嫁到澳大利亚去了,联系得很有限;一个儿子在大陆做生意,不能随时回来;在台湾惟一的一个儿子在教书,也很疏远.(他们往来)不多,原因一言难尽,因为那时他坐牢去了,也没有抚养他(在台湾的儿子)。这是缘分吧,父母跟儿女之间的缘分很薄了。”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