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领悟智慧人生 “文化长者”感动年轻学子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2008-04-24 00:00于哲学网发表

 

 



       四位年届或年逾七旬的“文化长者”在首都高校内的巡讲,并未受到“80后”、“90后”大学生们的冷落。相反,讲者与听者还进行着热烈的讨论,逾越了横跨半个多世纪的“代沟”。
      从今年4月开始,由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等单位联合主办的“文化长者谈人生”大学校园巡讲活动正式启动,邀请尚长荣、傅庚辰、汝信、顾泉雄等四位“文化长者”分别前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进行演讲。

      “长者讲述人生,开阔了我们的思想和眼界”

      每次的讲座,都是座无虚席;每一个在场的学生,都跟随“文化长者”沉浸在艺术和理想的氛围中。

      在清华大学,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作曲家傅庚辰向学生们作了名为“生活、创作、理想――理想之歌”的主题报告,回顾了自己为周恩来、陈毅、胡乔木等革命前辈的诗词谱曲的故事与感想。

      讲解创作过程的同时,这位72岁的音乐家不时站起身来现场演唱,虽然嗓子远不及年轻时候好,甚至有点嘶哑,但他还是尽力演绎着乐曲内涵的精神和情感。

      他的表演和感情深深吸引并感染着现场的学生们。热烈的掌声与乐曲的旋律融合在一起,久久回荡在演讲厅内。

      清华大学学生余潇潇说,平时我们接触的都是专业学习和就业等很现实的东西,这种充满理想主义和人生启迪的教育,对我们弥足珍贵。傅老师给我们展示的所有歌曲,都让我们在美的感受中经受了一次爱国主义的洗礼。

      “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伙,而耻智之不博。”――在北京大学,68岁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的座右铭深深感染着在场的学生:“我经常自律,做平常人、演不平常戏。现在做一名戏曲人,既要有饱满的职业热情,也要有厚重的社会责任感。”

      当尚长荣用洪亮的嗓音唱起《曹操与杨修》、《贞观盛世》等京剧选段时,叫好声和掌声此起彼伏。“这种长者讲述人生的座谈形式很有意义,让我们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开阔了我们的思想和眼界,他们的人生理想和智慧对我们很有帮助。”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学生张一凡说。

      “什么样的人生才有意义?在这些长者身上找到了切实答案”

      学生们纷纷表示,四位长者通过讲述自己一生的从艺、治学之路,不仅向大学生们展现了老一代艺术家、学者不畏艰难、脚踏实地、追求创新的优良作风,同时又贴近实际与生活,详尽描绘出他们所经历过的中国发展的每一个历史进程,极具吸引力与感染力。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中华美学会会长汝信在少年时亲身感受过日伪政权在中国国土上为所欲为所带来的耻辱,也感受了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新生活的美好。新中国成立后,他积极投身祖国的文化事业,并锲而不舍地奋斗在学术研究的第一线。

      在中国人民大学的讲台上,这位77岁的老人讲述了自己从积贫积弱的旧中国到繁荣昌盛的现代化中国的成长经历,语重心长地说:“希望同学们多了解一些中国的近代史、现代史,只有了解这些,才能明白我们这一辈人为什么如此热爱自己的祖国,为什么选择了社会主义。”

      听完老人的讲述,中国人民大学的学生纷纷表示,什么样的人生才有意义?如何过有意义的人生?我们在这些老一代的艺术家和学者身上,找到了更切实的答案。

      “长者对祖国、对事业、对社会的热情感染了我们”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价值的核心,也是国家发展的最大凝聚力。作为大学生,应该把爱国主义作为基本的价值观,认清国际局势,向世界展现当代中国青年良好的精神风尚和文明素养。

      年轻时,他曾在观礼台上拍摄毛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上检阅部队;退休后,他又自带纪录片到边远山区为青年人免费播放――在北京师范大学,原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高级记者、摄影师兼编导顾泉雄用“感恩与期盼”为题,含泪回顾了自己在国家资助下艰辛求学,拍摄200多部纪录片的人生经历。

      这位金鸡奖、百花奖、华表奖等多项中国各大艺术奖项的获得者,被誉为是“用摄影机写诗的人”。面对被他全部视为“孩子们”的学生们,他动情地说:你们成长在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你们要感到骄傲,幸福地享受生活,勇敢地创造生活。

      “顾老是那样精力充沛,他对祖国、对事业、对社会的热情感染了我。”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学生曾杨说:“我们也应该像顾老那样,开阔自己的视野,树立积极向上的心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主办者表示,四位长者中既有长期活跃于舞台乐坛的京剧表演艺术家、作曲家,也有毕生从事学术研究或新闻工作的美学家、摄影师。他们的讲述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还能“润物细无声”地教会他们人生的道理,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