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4月8日电)香港《文汇报》4月8日发表题为《浮躁,正在戕害着文学》的文章说,这些年的中国文学界,的确非常热闹,出了很多事件,媒体炒作也十分之多,但闹来闹去,触及到文学本质的却并不多。通过对近年来文学事件的观察,我们倒可以看出文学界浮躁的一些症候:活动多,创作少;口水多,建议少;庸作多,精品少。
文章摘录如下: 在中国作协第七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针对“两会”上有人提出“要创造条件让文化大师脱颖而出”的建言,中国作协副主席陈建功表示,能够理解呼吁者的苦心,但“整个文学队伍浮躁,着急挣钱,看问题不深刻,没有独立的思考,怎么能产生莎士比亚呢?” 因为陈建功的中国作协副主席的身份,我想,他对中国文学现状的判断,绝对不是空穴来风。事实上,作为一名普通读者,笔者也感到这几年“真正”的文学书是越来越少了,几乎到了无书可读的地步。考虑这些年的文学界,的确非常热闹,出了很多事件,媒体炒作也十分之多,但闹来闹去,触及到文学本质的却并不多。通过对近年来文学事件的观察,我们倒可以看出文学界浮躁的一些症候。 症候一:活动多,创作少。对于文学界,我有个总的感觉,就是开会多、活动多。每年都要开大量的作品研讨会、创作讨论会。翻开新闻,几乎每天都有“某作家创作研讨会”、“新时期某作家群体创作研讨会”等会议消息,给人一片文学繁荣的大好景象。可这些会议的作用有多大?这中间不乏一些认真严肃的会议,比如2007年举行“新时期文学批评的建构”研讨会、“2007年上半年中国文学国情论坛”,就集中了一些优秀的批评家,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观点。但多数情况下,这些会议只是作家、学者们玩乐聚会的一个理由,大家吃吃喝喝聊聊玩玩也就完了。特别是一些作品研讨会,评论家们常常毫不犹豫地送上自己的溢美之辞,在一片和和美美的颂扬声中,会议总是“圆满成功”。我不认为这样的会议能给文学创作带来什么生机。而这些会议中那些肉麻的赞美,却恰恰可以作为这个时代文学浮躁的一个表症。 症候二:口水多,建议少。由于网络的无限开放性,文学交流的速度加快,各种各样的意见同时涌现。这里面难免鱼龙混杂。有些意见纯粹是哗众取宠。比如,德国汉学家顾彬那句“中国当代文学是垃圾”,极大地吸引了眼球,造成了轰动效应——若是真正的讨论也还罢了,有时,讨论甚至溢出了学术的边境。谩骂、恐吓、攻击成了一种文学时尚。前年韩寒骂白烨,就动用了“下半身叙述”,搞人身攻击,让文学批评斯文扫地。这几天,网络又在围殴评点青歌赛时出错的余秋雨,群攻夸大自己作品效应的北京大学教授曹文轩,其语言的暴烈程度,远非传统批评所比。这就造成了一种奇怪的氛围。即观点一出,围攻的口水便四溅出来,这些口水里基本没什么建设性意见,一味谩骂而已。——这样的浮游于空中的文坛,又如何能在坚实的大地上成长呢? 症候三:庸作多,精品少。中国作家的创作速度还是很快的。从1998年以来,我国每年长篇产量均突破1000部。这还不包括网络上的作品。这是个相当惊人的数字。但“量”并不代表“质”。这里面许多作品,都是速成的。武汉大学于可训教授评价说,现在的作家写得太快,一年出一部长篇很普遍。而不少作家缺少思想底蕴,缺乏高雅修养,创作太随意,连最基本的语感都不具备。正是由于这种情况,面对数量巨大的文学作品,却往往有“不知读什么”的无奈感。 探究产生这些症候的原因,其实很简单。陈建功用了四个字来概括:“着急挣钱。”仔细想想,确实如此。开会,是为了扩大影响;口水战,是为了吸引眼球;创作快,是为了多卖钱。归根结底,是物质利益在作祟。但文学是精神的事业,如果一味强调物质效应,它又怎么会有前途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