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近日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和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那些承载着中华文明记忆的古籍重新受到社会关注。然而,我国古籍整理、修复方面的专门人才十分匮乏,“万本古籍一人修”的状况成为极大的隐忧。
古籍整理、修复专门人才青黄不接是这些年一直难以解决的问题,以首批入选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的黑龙江省图书馆为例,全馆收藏古籍13万多册,而专门从事古籍工作的仅有5人。按这5名工作人员全部能够独立完成古籍整理、修复等一系列工作计算,每个人平均要修复2.6万册。如果每人每天能够修复一册古籍,仅完成馆内现存古籍修复工作就需71年。 黑龙江省图书馆常务副馆长、研究馆员董绍杰介绍,我国的古籍保护人才正处于青黄不接的阶段。经验丰富的老一代同志步入老龄,逐渐退离了工作岗位,而年轻的一代则需要更多时间锻炼和培养。 董绍杰说:“前段时间我们成立黑龙江省古籍保护专家委员会时,邀请了一些老专家。但他们多数年岁已大,身体状况和精力都不是很好,很难再投入到一线工作中去。” 据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曾培养了一批古籍专门人才。他们多数毕业于国内知名大学的中文、历史或图书馆专业,有着良好的文化功底。参加工作后,又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经过了多年的努力和钻研,积累了大量的工作经验,多年来为我国的古籍保护工作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近一二十年来,这些知名大学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多数都到了其他行业和部门工作。由于分配到图书馆等单位从事古籍保护工作的人才只能按工人编制计算,评定职称和享受相应待遇时会受到一定限制,难以体现其自身价值。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我国目前古籍保护人才中坚力量匮乏的现象。 “古籍保护是一项与时间赛跑的工作。”黑龙江省图书馆特藏部主任、副研究馆员吴秀明说,“要在古籍老化、破损前将它们整理和修复好。现在的工作量特别大,我们急需具备古籍整理、修复、研究能力的综合型人才。” 据了解,目前,全国有四所大学在本科阶段开设了古典文献专业,此外,还有18所高校设有古籍研究所。东北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所长、历史学博士李德山说:“古籍行业长时间面临资金短缺,就业形势不好。这么多年培养出来的人才,毕业后却不能从事本专业的工作,真是非常可惜。” “这是一个寂寞的行业。”董绍杰对此也直言不讳,“图书馆等单位的工作在多数年轻人看来是寂寞的,而古籍保护工作者又是图书馆工作中最寂寞的人。” 专家介绍,古籍保护行业的专门人才既要有文史学科的基础,又应同时具备古籍修复和版本鉴定等方面的技能。但就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而言,还很少有学校在本科阶段专门开设此专业。 “现在急需在高等学校本科阶段设立古籍修复与鉴定专业。”董绍杰说,“尤其在有文科基础的综合类重点大学,可以在中文、历史等专业中设立古籍整理和保护的培养方向,专门输送这方面的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