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葛兆光:祭罢炎黄祭女娲?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2008-04-07 00:00于哲学网发表

 

 



    ??转眼又到清明。看了看报纸,发现近年国内各种祭祀,最隆重的除了曲阜祭孔,就是祭祀炎帝、黄帝,烟火缭绕供奉在上的,为何是儒家先师和人文始祖?细细想想,渐渐从中悟出些道理来。

    ?????????????在历史的头上戴一顶神话的帽子?

      前些年,台湾沈松乔教授写文章,说到一个很有趣的历 史现象,就是晚清以来黄帝的重新发现,其实是在需要重建“世界之中国”的时候,汉族中国人从古代典籍中生生寻找出来的一个扑朔迷离的传说人物。当时,知识界之所以要把他奉为中华共同“始祖”,很大程度上是用它当民族和国家认同的象征。所以,在辛亥革命前十余年间的报章杂志中,处处可见关于黄帝的各类论述,还有人呼吁用“黄帝纪年”,全不管这个连今天的“夏商周断代工程”都无法追溯的黄帝元年,究竟算得清楚还是算不清楚。但是,大多数历史学家仍然相信,这些“不雅驯”的黄帝记载,只是依稀的“传说”,并不是确凿的“历史”。

      不过,历史转型时代中的历史学处境很尴尬。通常,历史学家们希望在公众心目中,承认“历史”是“科学”,不太愿意坦承“历史”有时也是“虚构”。其实这本来不必隐晦,自古以来历史学家常常做的事情之一,就是追溯光荣历史,构造伟大系谱,形成凝聚力和动员力,确立政治合法性和权力的神圣性。和司马迁差不多同时代的《淮南子》里就说,为什么要制造黄帝?就是因为“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所以“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这是一个习惯和传统。

      炎帝黄帝便是让汉族中国人遥想远古,认定四海中国本来一家的象征。在民族和国家都风雨飘摇的晚清民初,寻找认同符号是个很重要的事情。在文学领域,最有名的是鲁迅1903年写的那首诗:“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这轩辕就是那黄帝了。没想到90多年以后,某主管科技的高官居然用这首诗当了历史证据,申斥疑古的历史学家,谁说中国没有黄帝?为什么不能用黄帝纪年?

    ?????????????历史学仅仅是“赢得未来”的工具吗?

      毫无疑问,每个国家都会为民族自尊和认同构造一个属于自己的历史。这当然没有问题。可是关于过去的概念只是来自传说吗?历史学仅仅是“赢得未来”的工具吗?

      我没有去过炎帝陵和黄帝陵,只是在照片上瞻仰过那宏大的仿古建筑群,觉得夸张有些奇怪。我也没有参加过祭祀炎黄的活动,只是觉得呼唤了几十年破除迷信的政府官员面对虚构神祇却叩拜如仪,不免有些异样,学界中人有的像相声捧哏一样为这种事情考证,也实在煞有介事得滑稽。隆重其祭祀,巍峨其建筑,也许到头来只剩下两个意思,一是期待它成为旅游资源来赚钱,一是花钱赚吆喝,让它当精神动员力的浮夸象征。关于前者,我无话可说,关于事关历史的后者,我却要问,为什么老是“药方仍贩古时方”?

      其实,对于炎黄,始终是有人在质疑的,不说司马迁那么早的了,20世纪80年代,庞朴先生好像就写过文章,半是考证半是调侃地说,黄帝原本大概是黄河皮筏子。可是,严肃的历史证据毕竟架不住重塑历史的潮流滚滚而来,就在写完这篇文章的时候,河南和甘肃正在争先恐后地“隆重祭祀三皇之首伏羲”,看看人头攒动的盛况,不觉暗暗吃惊,朋友来信说,连唐代人编出来的《三皇本纪》,有人也提议要重新放回被顾颉刚他们郑重删去的标点本《史记》前面了,那么,下面要追溯和祭祀的是谁呢,是女娲吗?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