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300亿元”数字何来?中华文化标志城风波始末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2008-04-01 00:00于哲学网发表

 

 



        今年两会期间,关于“号称”将投300亿元巨资建设方圆300平方公里的“中华文化标志城”的话题,引起激烈争论,逾百名政协委员联名提案,要求中华文化标志城项目必须再搞科学论证。一段时间以来,山东省中华文化标志城项目被推到风口浪尖,受到各界舆论的广泛关注和质疑。

       其实,中华文化标志城在山东当地已经孕育多年。这个项目到底是怎么产生的?“69位院士签名支持”的真实情况怎样?两会中对此项目的激烈争议又是如何引发的?????在此,我们按照时间顺序梳理出中华文化标志城从设想到立项再到引发争议全过程中的重点脉络。

       早期酝酿

       1998年,这一工程的最初提出者――济宁市政府原副秘书长高述群建议:将孔孟故地曲阜和邹城,作为文化开发区进行建设。

       2000年,高述群了解到:华夏文化纽带工程正在全国征集龙文化主题园的创意,而且已经在河南等省份进行了选址考察。

       这年9月,他在北京见到了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组委会秘书长李靖,提出自己关于建设“龙文化园”的设想,并讲述了济宁的优势。双方一拍即合。

       9月12日,原本叫作“龙文化园”的申请书,作为文化标志城方案的最早雏形递交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组委会。

       2000年“十一”黄金周期间,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组委会派出专家来济宁考察6天,表示济宁市具备建设华夏文化纽带工程主体建筑的条件。

       2001年3月,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听取有关方面就山东省济宁市规划建设中华文化标志城的汇报。

       从2001年到2006年下半年,高述群带着济宁市拨给的20万元启动资金,不断地拜访专家,召开论证研讨会。每一次的礼物,都是精装本的《论语》。五年下来,大约送出了千余册《论语》。

       2001年11月,济宁申请规划建设中华文化标志城的设想通过中国科学工程院的69名院士联名发起倡议书而转化成正式行动。在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组委会专家委员会考察团到国内几个地方多次考察和深入论证之后,决定将该项目落在山东济宁。

       公关造势

       2004年1月,由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代表12位省部级领导和资深专家,向党中央呈递了《关于在山东省济宁市建设中华文化标志城,以增强中华民族文化凝聚力的建议报告》。2004年3月,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就此作出批示。

       一位观察人士称:“普通的工程类项目,通常是先有规划设计后再调动各种资源去推动。而中华文化标志城还没有建设规划的具体方案,就先获得了声援。”

       此后,国家相关部门及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等学术机构先后展开中华文化标志城项目的前期论证和调研。

       2005年,山东省委省政府曾向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报送《关于推进中华文化标志城建设有关问题的请示》,当月即得到答复意见:“鉴于中华文化标志城建设项目目前还没有做好前期论证,经与国务院办公厅协商,暂不作处理。请省里做好该建设项目的前期论证工作,并与国家发改委等有关部委协商取得一致意见后,再重新报送。”

       2006年的全国两会期间,《中国文化报》关于济宁打造“文化副都”设想的报道文章,被批量复印,发到每位代表的手上。

       2007年10月22日,国家发改委下发关于中华文化标志城项目的相关意见。国家发改委对该项目主要有三点意见:一、明确表示“不在国家层面组建‘中华文化标志城建设指导委员会’。”二、要求山东省采取多种形式,对“中华文化标志城”创意内涵和规划方案进一步组织科学论证。三、提出“中华文化标志城”的建设,既要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新建一些文化建筑,更要注重既有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

       2007年11月9日,有山东省领导在山东省委九届二次会议上专门表示:“要搞好中华文化标志城的规划建设,使规划建设的过程成为全民讨论、形成共识的过程,成为扩大齐鲁优秀文化影响力和知名度的过程,成为进一步确立山东文化建设领先地位的过程。”

       2008年1月13日,山东省文化建设工作会议上,一位新任不久的山东省领导强调重点抓好“八大工程”――中华文化标志城规划建设位列第八。

       2008年2月,济宁市召开协调会议,有关负责人指出:“省委、省政府对中华文化标志城规划建设工作高度重视,......济宁市作为承建地,既是特殊的荣耀,又是特殊的历史性机遇,我们肩负的责任重大、任务繁重,怎么重视都不过分。”

       很快,山东省成立了中华文化标志城规划建设委员会,作为常设机构,配备三十余个正式编制,高述群任常务副主任。标志城项目官方网站宣称:2008年2月正式立项规划建设。

       遭遇质疑

       2008年3月1日,山东省在国务院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中华文化标志城才真正为外界所知。此次新闻发布会宣布即日起悬赏总计逾890万元面向全球征集中华文化标志城创意规划方案。征集活动自2008年3月1日开始,截止到2008年9月1日。此外,对中华文化标志城创意规划和建设作出重要贡献的团体和个人,将在中华文化标志城内刻碑留念。

       就在此次新闻发布会上,流传出建设文化标志城需要投入300亿元的说法,引来一些质疑之声,但是短暂的异议在两会前已基本冷却。不过几天后,形势便急转直下。

       2008年3月9日上午,全国政协委员、山东省政协主席孙淑义在全国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上作《加快推进中华文化标志城建设 打造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发言。发言中提到,山东省正在济宁筹建中华文化标志城。他建议把项目列为国家重大文化工程项目,鉴于项目投资巨大,建议以国家名义设立“中华文化标志城建设基金”,纳入国家预算,并成立“国家中华文化标志城建设指导协调小组”。此发言一出即遭致众多政协委员的异议。

       当天下午,在政协文艺界25组的讨论会上,最后一个发言的全国政协委员、安徽省戏剧家协会法人代表侯露用她的激情和尖锐把会议推上了最高潮。她声调激昂地表示:“我作为纳税人,反对用我的钱去盖这样的东西,借文化名义大兴土木。”

       3月9日晚,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汉唐考古研究室主任安家瑶写出了《中华文化标志城项目必须再搞科学论证》的提案,她的提案首先提出,“命名要慎重”。安家瑶在提案中写到,考古学发掘和研究证明中华文明是多元一体、多民族一体的。“虽说孔孟文化很重要,但也不能代表中华文化的全部。”“我们强烈呼吁国务院发改委组织专家再做科学论证。”提案最后一句写到。

       同日,有媒体报道称,山东省中华文化标志城规划建设办公室北京联络处悄然撤离了北京人定湖畔的凤凰台饭店,向世界公开的800电话号码也被撤销。

       2008年3月11日,一共有115位全国政协委员自发在安家瑶发起的提案上签名。有委员明确指出,这是“利用会场为地方争取资金。”上百名政协委员的联名反对迅速引起了舆论的高度关注。而针对在已过提案期的情况下,一百多位政协委员联名提出了这份特殊的提案,呼吁重新论证中华文化标志城项目,全国人大代表、济宁市市长张振川表示,允许有争论,但是标志城肯定要建。但对有委员说这是在利用会场为地方争取资金的质疑,张振川市长未做回应。张振川还说,这个文化标志城有69位院士的签名支持,还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批示。这成为舆论质疑的焦点。

       2008年3月12日,山东省中华文化标志城规划建设办公室负责人答记者问回应质疑。该负责人澄清:所谓“300个亿”,是个别专家在几年前项目论证过程中个人的初步估算,不足以成为投资立论的依据,更不代表主办方的意见。在中华文化标志城所有文书资料以及创意规划方案征集公告中,都没有出现过这个数字。

       而“300亿元”这一数字,来自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在3月1日山东省政府在北京举行新闻发布会时的表态。他当时说,在2004年,曾经做过一次预算,数目是300亿元人民币。同时,许嘉璐也认为,那次预算并不科学,因为当时和现在的物价指数都不一样,他肯定地说:“300亿不够。”

       各方争辩

       在3月1日公布的“中华文化标志城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名单上,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的俞孔坚教授惊讶地发现了自己的名字。于是,3月12日,他以《“中华文化标志城”在“欺世盗名”》为题通过媒体发表两点声明,表示自己从未接受过任何形式的聘请。而且,作为专业人员,他“坚决反对中华文化标志城这样的荒唐工程。”他并公开宣称:“这是拙劣的欺骗行径”。俞孔坚教授还认为,其中的部分文化知名人士和院士很可能与他一样,被盗用名义并蒙受同样的损害。

       在这场争论中,山东省政协主席孙淑义和济宁市市长张振川均提到,这一工程有69位院士签名支持。而此文一出顿时引发舆论对究竟这些院士是不是真的在倡议书上签过名、是否真正了解这个工程的情况的质疑。在南方周末记者随机调查签名发起支持倡议69位院士中的20余位院士后发现,一些院士表示“根本不知道”、“一点印象都没有”、“不记得”或“没有参加过”来回应记者的质疑,如金庆焕、任纪舜、杨乐、马宗晋、叶叔华、山仑、卢耀如、梁晓天、殷鸿福、钟训正等诸位院士。中科院院士吴新智则称,签名是假冒的。“从某个意义上,这侵犯了我的名誉权。有时是别人歪曲院士的名誉,有时是院士本身自己不知道,别人拉他去,他去支持,去签名。有时是别人冒院士的名字,院士是受害者,太冤枉了。”

       舆情的急速变化令山东方面欲言又止。3月12日,在回应记者关于部分全国政协委员质疑中华文化标志城一事时,作为山东省政协主席的孙淑义表示:“不知道”,“不回答”。

       同一天,《齐鲁晚报》发表山东省中华文化标志城规划建设办公室负责人答记者问,并转告媒体记者:项目筹备机构的表态以答记者问为准,不必另行采访。

       2008年3月14日,正在北京出席全国人大会议的山东省省长姜大明表示,山东正在组织调研。中华文化标志城离建设还很远,现在只是调研和征集创意。

       2008年3月18日,一项关于“是否支持中华文化标志城的建设”网上调查统计结果显示,有60.2%的人持反对态度,39.8%的人表示支持,无所谓的投票为零。

       当天,在公众舆论的巨大压力下,山东省中华文化标志城规划建设办公室再度发表声明,就外界关心的项目费用问题表示:“所谓‘300亿’仅仅是个别专家的个人意见,不代表主办方的意见,更不能成为投资立论的依据。”

       2008年3月20日下午,山东省中华文化标志城规划建设办公室发出其北京联络处迁址告示声明,他们并未如外界传言的那样撤出北京,只不过是办公地址从原来的北京凤凰台饭店换到了孔府酒店。

       至此,外界对中华文化标志城的质疑声浪愈发高涨,在山东济宁当地,各项工作仍在按部就班地进行......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