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大皇宫博物馆内参观者静坐欣赏大师画作 遍布欧洲大陆的博物馆正在成为潜入夜晚的猫头鹰,积极活动,直到黎明———他们通过各种特别措施招揽顾客,博物馆之夜便是其中一种。博物馆之夜是指在同一个地区的同一天,多个博物馆和文化机构在夜间向观众开放,并举办各种文化活动的特别策划,以便吸引那些平时不会参观博物馆的人,加入到文化活动中来。 下个礼拜,将有历史性的行动———坐落在香榭丽舍大道旁的巴黎大皇宫博物馆也将加入此项活动行列,打开大门打破纪录,83个小时马拉松式地持续展示毕加索和其他古典大师作品。如果你对于立体派的作品思之若渴,那你完全可以在凌晨3点时好好地在大师作品前细细品味。 夜幕降临、当餐厅、酒吧,俱乐部从人声鼎沸到空无一人,人们屏住呼吸,他们的感觉因为夜晚而变得敏感尖锐,在每年固定的那几天夜晚,他们跳过美术馆或者博物馆门口的大转门,在博物馆和美术馆持续开放中从黄昏待到黎明,从这个博物馆到那个画廊,参加数以百计的免费活动。这个主意诞生于十年前的柏林,现在,从阿姆斯特丹到巴黎,时髦很快地传遍了欧洲。很奇怪的是,这个并不复杂的主意使全世界的文化机构恢复了活力。就像始自2002年10月的巴黎的“白昼之夜”,现在扩展到了超过全世界20个城市和国家,从加拿大到以色列,从英国的利兹市到韩国的首尔。 巴黎大皇宫将从 柏林博物馆之夜,是每年的 欧洲范围的博物馆之夜是每年的 西班牙马德里的“白昼之夜”定于每年的 荷兰阿姆斯特丹的博物馆之夜是每年的 上海需要“博物馆之夜” 田田在下 去年上海博物馆永久性免费开放是一件可圈可点的好事,不少以前从未进过上博的老人家都见识过数千年前的青铜器了,一车车前来参观的小学生也知道了“三足鬲”为何物,文化记忆就是这样被渐渐传递下来的。 博物馆、美术馆不仅是公共文化机构,更是公众教育机构,因此,“开放”是这些机构最重要的品质:以积极的姿态向全体公众开放,努力争取更多普通人的注意力。要保持“开放”的品质,文化机构就要在时间上开放得更长。我们人多,几年前的国宝展让上海博物馆挤得水泄不通,大家排队看《清明上河图》排到半夜,何不正好设几个“博物馆之夜”?另外,拥有如此之多文化机构的上海,其夜生活的丰富程度跟小县城也相去不远,主要节目仍然是泡吧、洗脚和卡拉OK,这也是通宵营业的85度面包房何以能扩张得如此迅速的原因。 文化机构还要在空间上也更“开放”。市中心的人民广场上有博物馆、美术馆、大剧院、音乐厅,人民公园里还有个当代艺术馆(在层层围栏之后,知晓的人不多),可惜的是,它们中间横亘着车流繁忙的大马路、人为摆放的铁栏杆、迷宫般的绿化带以及突然现身勒令你绕道而行的保安人员,特别是那两个明明近在咫尺的美术馆,公众却要历经一番跋涉甚至数度误入歧途才能从一个馆到达另一个馆。一个原本可以浑然一体的上海文化艺术中心地标,就这样由于所属单位不同而被分割开来,未成气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