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八卦恶搞风头正劲 专家会诊文化“低俗病”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2009-01-15 00:00于哲学网发表

 

 



     

     

     

    蔡子君绘

     

    近日,号称国内迄今为止唯一一本“年轻态”红学著作的新书《非常品红楼》一出版就引起舆论哗然。作者在书中提出“花瓶红学”的概念,以调侃的笔触抛出了“黛玉宝钗原型本是男儿身”、“黛玉原是女首富”、“黛玉适合进入娱乐圈”等另类观点。

     

    联想到不久前“李白是蛊惑仔”、“李清照好色”、“大禹也有婚外情”等等惊人之语,当下蔓延的一股学术“八卦”与文化低俗风气,引起了不少专家的忧虑。

     

    “麻辣学术”频频亮相“八卦恶搞”风头正劲

     

    低俗不应成为文化主流

     

    近年来,“国学热”、“读史热”的兴起,也带来了一股“麻辣学术”之风。从“关公好色”到“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最虚伪的男人”,再到“雍正皇帝是被曹雪芹毒杀的”、“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源于婚外情”,这些频频亮相的“考证”新说,极大地颠覆了民众对历史人物的认知。

     

    一位网友表示,这些“历史”故事荒诞无稽,部分甚至有情色倾向,是打着学术的旗号哗众取宠,借此博取名利,浮躁之风令人反感。

     

    其实,浮躁之风不仅局限于“学术”领域。低俗歌曲、恶搞事件、网络口水混战、“八卦”绯闻,乃至各种性暗示意味极强的保健、丰胸、整形广告……如今,只要你打开手机、电视、网络或翻开一些报纸杂志,总难免发现这些东西。

     

    “只要给钱,什么样的东西都能登上大雅之堂。正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一些文化人开始落入‘俗’套,成为金钱的俘虏,行为商业化,思想低俗化,道德感没有了,羞耻感没有了,责任感也没有了。”文艺理论家仲呈祥表示,以文化为名义的各种低俗消费,隐蔽性更强,杀伤力更大。

     

    在专家们看来,娱乐文化中取悦、迎合大众的那部分内容,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能使文化贴近大众,也可能使其变成“伪文化”和“劣文化”。通俗和恶俗往往只有一墙之隔,轻佻、浮夸,失去艺术追求和道德底线,通俗就会变成恶俗。当个人隐私、明星绯闻、打情骂俏、无聊调侃等所谓娱乐充斥我们身边,有的甚至到了低俗、下流的地步时,这种不良之风必然会引起公众反感。

     

    人民文学出版社古籍部主任周绚隆表示,“多元化的社会,必然会有多元文化取向和多元精神需求,难免有高低雅俗之分,但是庸俗、低俗、恶俗之风,绝对不是一个健康文明社会的主流,也从来不是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表现。”

     

    大众传媒应积极担责

     

    提高主流文化产品供给能力

     

    文化领域低俗之风盛行,大众传媒在传播过程中应如何过滤有害信息,如何保持和培育健康良性的文化生态?专家也在纷纷反思。

     

    “少数媒体面临竞争压力,再加上对新闻‘可读性’理解的偏差,采取了一些短期行为,一味迎合受众的猎奇心理,使得媚俗、浅薄的内容大量增加,不可避免地导致了传播品质的下降。”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李良荣这样认为。

     

    清华大学传媒学院副院长尹鸿表示,“主流媒体必须要有过滤网,尽管文化消费如今呈现多层次特征,一些信息在民间小范围流传可以,但不能进入大众传媒,不能将他们放大渲染,否则就是媒体的失责。”

     

    一些网络媒体在低俗化方面表现突出,尤其是一些视频网站,其内容可控程度较低,“情色”、“恶搞”往往是这些网站中的高频词。对此,尹鸿认为,“出现一些宣泄性的低俗文化不必大惊小怪,它们并不能解构主流文化,关键是主流文化自身要找到建构方式。”

     

    “知识分子如果放弃社会责任感,主流文化的标准就会摇摆不定,核心价值观就不能及时准确体现。”音乐指挥家曹丁说自己经常出国演出,发现外国人之所以对中国有很深的误解,与中国的一些文化作品不能准确体现核心价值观有关,“有的作品只写落后、愚昧的东西。文艺作品只有写出深刻的内涵,才能赢得别人的尊敬,才有助于树立中国人在世界上的形象”。

     

    学者们认为,公众确实需要娱乐,关键是怎样调整娱乐和社会价值的关系,不妨让公众参与到“如何避免低俗化”的讨论中并形成舆论监督。

     

    中国音协副主席徐沛东说,“网络的兴起是时代潮流,在我们来不及把握它的时候,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在所难免。重要的是今后我们对待它的态度,应对新技术带来的挑战,还在于加强引导,并切实提高主流文化产品、文化服务的供给能力。”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