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故宫文物迁徙真相 两岸故宫谁价码更高?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2009-01-13 00:00于哲学网发表

 

 



     

     

     

    台北故宫(TaipeiNationalPalaceMuseum)全貌

     

    由于历史的原因,造成了海峡两岸各有一个故宫博物院,两个故宫博物院同根同源,都珍藏着大量代表了中华古代文化的奇珍异宝。对于大陆的大多数人而言,台北故宫博物院久闻其名,却难见其真容。

     

    故宫国宝南迁

     

    1924年,冯玉祥将“末代皇帝”溥仪赶出紫禁城,国民政府派员入宫点查文物,19251010故宫博物院正式宣告成立,并开放铜器、书画、瓷器等陈列室。普通人可以看到皇上用过的东西,这等“千年未有之变局”立刻轰动一时。

     

    可时局动荡,1931年爆发918事变,日本侵占东北,觊觎北京。战事日益紧张,为了顾及文物安全,故宫开始了长达11年的“文物万里大迁徙”。从1933年至1944年,故宫13491箱书画、铜器、瓷器、玉器精品及图书善本,在军警重重戒护下,先迁上海、再迁南京、又迁至贵州,四川。其中惊心动魄之事不胜枚举,而文物竟无丝毫遗损,实为不易。

     

    1945年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下令将分散三处的文物运回南京。然而国事未平,1948年,国民党知大势已去,决定将国宝文物由上海以军舰分三批运抵台湾基隆。第一批于19481222启运,由国民党海军军舰“中鼎号”运载,计有古物295箱,图书18箱,文献7箱,共计320箱,于1227到达台湾基隆;第二批文物194916启运,由“招商局”的“海沪轮”运载,计有古物496箱,图书1184箱,共计1680箱,于19到达台湾基隆;第三批文物1949129抵达台湾。三批文物共计运走2972箱,囊括了南迁文物的22%,而且多是遴选的精品“国宝”。一起运台的还有中央博物院筹备处文物852箱及其他单位文物。由于解放军进展太快,没法全带走,其余文物就留在了大陆。从此中华瑰宝被迫天各一方。

     

    这些“国宝”被运往台湾后,先存于台中市糖厂仓库,后又迁到台中郊外雾峰乡吉峰村仓库。1961年,台湾“行政院”决定在台北市士林区外双溪建设新馆,19651112该馆落成。至此,运台文物才得到一个适当的保存环境。新馆为纪念孙中山先生百岁诞辰,命名为“中山博物院”。同年,台湾“行政院”又公布了“国立故宫博物院”临时组织条例规程,其中还有一条:“将来国家统一后,故宫文物仍交回本院”。19651112,台北故宫博物院正式对公众开放。屈指算来,台北故宫博物院比北京故宫博物院晚成立了至少40年。

     

     

     

    国宝南迁途中

     

     

     

    台北故宫建造时的照片

     

    台北故宫博物院

     

    台北的故宫和北京的故宫不是一个概念,北京的故宫是一个真正的皇宫,而台北的故宫其实只是一个的博物馆,建筑气势和规模都无法同北京故宫相比。

     

    台北故宫位于台北市士林区阳明山脚下外双溪至善路2221号,依山傍水而建,馆区占地面积约7.2万平方米(相当于10个足球场),楼层面积1.63万平方米。规模只有北京故宫的十分之一。建筑吸收了中国传统的宫殿建筑形式,淡蓝色的琉璃瓦屋顶覆盖着米黄色墙壁,洁白的白石栏杆环绕在青石基台之上,风格清丽典雅。来到台北故宫广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颇有气势的六柱牌坊,上有孙中山“天下为公”四字。拾级而上,在平台处可见刻有“博爱”二字的铜鼎。再上去,就是“故宫博物院”了。

     

    博物院的主体建筑分为四层,正院呈梅花形,第一层是办公室、图书馆、演讲厅;第二层是展览书画、铜器、瓷器、侯家庄墓园模型及墓中出土文物;第三层陈列书画、玉器、法器、雕刻及图书、文献、碑帖、织绣等;第四层为各种专题特展。长期展出的有商周青铜器、汉至五代陶器、宋元明清瓷器、中国历代玉器等。

     

     

     

    台北故宫博物院前牌坊

     

    探秘台北故宫山洞库房

     

    由于展出场地限制,台北故宫每次仅能展出各类文物5000余件,定期或不定期更换。其余60余万件文物长期放置在台北故宫的山洞库房内。台北故宫的宝物库房共三处,以后山器物库房、书画库房最经典,而图书文献库房藏量最丰。在行政大楼地下室书画库房里藏着清摹本《清明上河图》、范宽《溪山行旅图》韩干的《牧马图》、米芾的《蜀素帖》以及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等稀世之珍。

     

    1965年两岸局势紧张,“台北故宫”委托台湾电力公司在展馆三层后面建有一座26长的走廊直通山腹的山洞库房,山洞库房离地面50,内有三座钢筋混凝土拱形洞库,每座长180,高、宽均为3.6,分隔成许多小库房,中间为通道,分类收藏着各种文物。洞库混凝土层厚达70厘米,加上20多米厚的山壁土石包覆,可谓固若金汤。

     

    库房的秘密入口,就隐藏在故宫一楼大厅一扇不起眼的员工专用门背后,只有刷特殊门禁卡,才能敲开藏宝之路的第一扇门。进门之后,搭上文物电梯,来到了正馆三楼后方,这里出现了第二道关卡,需要门禁卡与钥匙一起开启。进门之后是一条宽3.6、长26的悬空走廊,这正是通往后山宝库的要道。在走廊的尽头,赫然见到两只石狮子镇守着一扇高达3的大红宫门。这里才是山洞库房的真正入口。只是,比传统的宫门上多了钥匙孔和一个古铜色的金库转盘。

     

    要开红门,故宫人员至少三人同行,绝不可能单独入内。知晓洞库密码的人,整个故宫不超过10个。而拥有密码的人和拥有钥匙的人,又是分开的。即使贵为院长都没有钥匙,也无法单独擅入,钥匙平时锁在行政大楼地下的器物处办公室,由科长保管,凡进出山洞,都必须向科长报备批准,并先行知会安全室。

     

    要硬闯更是不可能,42年来,故宫一直维持着完美的零失窃率。因为,这一路上早已布下红外线感应器、体温感应器、碎音侦测器、新式数码监视器,就连通风口里也装设了防盗器材。每道门背后的电子吸力锁,非要1200(约合544公斤)的力道才能推开。

     

    红门打开的一剎那,里面居然还有两道门。一扇是厚达15厘米的猪肝色铁门,那是1965年开挖的旧山洞大门;另一扇亮晃晃的银色铁栅门,则是1960年代开挖的新山洞。用门禁卡和钥匙开门后,一条漫长又冷清的弧形隧道出现了,位于山腹里的洞穴终年不见天日,流泄而出的空气充满了湿气,沿着山壁边,开凿了一道浅浅的水沟,导引水顺着墙壁的弧度向外流。阴凉的山洞顶端,日光灯跟着隧道往前延伸,山壁从地板一直到天花板,都镶着银色的铝片防潮,灯光随着山壁的弧度不断反射,整个山洞都浸泡在冷冷的惨白光线里,仿佛连时间都冻结住。

     

    历代帝王的宝藏!近两万件的宋、明、清三代皇帝的瓷、玉器等收藏,半个世纪前还躺在北京紫禁城里,历经22年的战乱,一万公里的颠沛流离,如今,都安静地沉睡在1028个黑色大铁箱里,置于山壁两侧。以“台北故宫”馆藏最具知名度的翠玉白菜为例,除了常展的那一棵,另外还有两棵几乎未曾面世的翠玉白菜就沉睡于其中一个铁箱;国之重宝的北宋汝窑瓷器,除了目前展出的五件,剩下的十六件也全藏在这山洞里。山洞里,两万件帝王宝藏,面世的不到一半。

     

    离开器物库房山洞,我们进入另一处书画库房。通往书画库房的地道里十分寒冷,空气中还弥漫着一股医院的消毒水味。每隔一段便有一扇防火门,进入书画库房真正的关键之门,是其中一扇看起来毫不起眼的褐色防火门,门上编号写着“720”。这个终年不见天日的库房,常年恒温维持在20正负两度,相对湿度维持在5560℃,仿佛帝王的地下墓穴。里面有两个相似的房间,约580平方米的房间里,立着189个樟木柜,每个柜子皆设有门牌号码,总共住着一万多件国宝。每一件都包着无酸蓝布套,有的还躺在檀木盒子、桐木盒子里。书画怕光,因此这里长年浸在黑暗里。因为书画怕湿,进入的人员必须戴上口罩,避免呵出的湿气损及古物。

     

    书画库房的角落,还有一只满是风霜的破烂木箱,镶边的铁条已经锈蚀,像一件经历长途旅行的行李箱,上面贴满了各式各样的褪色封条和粉笔字,“北平故宫封条”“院121”“沪756”“洞333”……这正是曾经走过一万公里路的旅程,在日军轰炸与内战的战火中逃难,然后渡海来到台湾的第一代宝物木箱。当年,有三千个这样的木箱,搭上军舰来到台湾,如今只剩这个宝箱存证,箱底躺着当年用来防撞的泛黄棉花与谷壳。

     

    退出山洞库房,关上大门,宝库再度陷入永恒的黑暗与寂静,只留一小盏灯光,维持监视器能见度,与外界完全隔离。

     

    台北故宫文物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品包括清代北京故宫、沈阳故宫和原热河行宫等处旧藏之精华,主要为书画、铜器、瓷器、玉器、漆器、珐琅、雕刻、文具、图书、文献及其他工艺品,初为230863件,其中包括器物、书画类文物5万余件,善本书籍近16万册;中央博物院并入后,增至242592件。连同整理后的清宫档案文献38万册,及受赠、收购1万余件,目前共有约65万件。数量虽不及北京故宫多,但称得上“国宝”的文物举不胜举。

     

    书法中有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苏东坡的《寒食帖》、怀素的《自叙帖》、颜真卿的《刘中使帖》等。绘画中有李思训的《江帆楼阁图》、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后半部长卷。玉器5万多件,其中有新石器时期的鸟纹玉饰、汉代的玉角形杯,清代玉雕“翠玉白菜”、“避邪雕刻”、“三镶玉如意”等,青铜器中有商代兽面纹方尊、西周的祖乙尊、清康熙窑宝石红釉观音尊,其中有商周到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4300多件。瓷器中包括孤品奇珍、没有“冰裂纹”的宋代汝窑“水仙盆”和明成化瓷、明永乐宣德青花及乾隆官窑等2.5万件中国瓷器艺术的瑰宝。更有大量元宋刻本的古籍,包括南宋国子监刊本《尔雅》都是无上的国宝。台北故宫内还存放着康熙的朱批折子2000多份及其他书法精品。在台湾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珍品中,还有甲骨档案2万多片,该院收藏的甲骨档案数量列世界甲骨收藏机构的第二位。

     

    两岸故宫各有千秋

     

    两岸故宫都以清室宫廷收藏为基础,在追溯博物院的历史时,也都将1925年的开院视作各自诞生的标志。有人说北京故宫“有故宫,没文物”,台北故宫“有文物,没故宫”,也有人说迁台的文物仅占原南迁文物的1/4,台北故宫根本不能与北京故宫相比。平心而论,两岸故宫是各有千秋。

     

    要说书画,台北故宫的宋画达943幅。此外,还有西周时代的青铜器300多件,其中一半刻有铭文,都是传世珍品,比如毛公鼎,腹底有3497个字,十分罕见,至今仍是西周青铜器铭文数目之冠。瓷器中精品更多,宋瓷中的汝窑,清瓷中的古月轩,90%都在台湾,这也是台北故宫最值得夸耀的收藏之一。

     

    台北故宫有65万件,但仍无法和北京故宫超过100万件的珍品相匹敌。比如“三希帖”中的二希藏于北京故宫。新中国成立后,溥仪出宫前流失的精品如《五牛图》、《韩熙载夜宴图》、《游春图》等基本都收回故宫,几年前更以千万巨款收购流落民间的怀素狂草《食鱼帖》。此外限于当年的运输能力,皇帝宝座太大,家具太大,无法搬运,使很多珍贵的明清家具至今还留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由于当时对文物的评价与现在有很大不同,使得像宗教文物,特别是清王朝以后藏传佛教文物等当时都没有被国民党拿走。而最不能忽视的是,北京故宫美轮美奂的古代建筑,本身就是无与伦比的伟大文物。

     

    担心被要求“物归原主”,台北故宫文物未能在大陆展出

     

    两岸文物交流和两岸文物界的人员互访,还是近10年的事,而且值得注意的是,两岸文物交流也基本上是单向的。台北故宫自1999年开始向大陆借展文物,当年台北市为“三星堆传奇”特展及“汉代文物大展”向大陆商借“马王堆汉墓”和“南越王墓”文物赴台,曾引起很大轰动。2001年,“天可汉的世界——唐代文物大展”中赴台展出的陕西省唐代文物来自12家文物单位,共120组件,种类包括金银、铜铁、玉石水晶、玛瑙和陶瓷等。至于台北故宫文物何时可赴大陆展出,当地的舆论一般认为应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办理“司法免扣压”手续,主要是有人担心台北故宫文物赴大陆展出,会被要求“物归原主”;二是展室符合“恒温、恒湿”的要求。随着两岸关系迅速升温,相信未来两岸的文物交流会逐渐增多。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