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话把“躲藏”读作“ya”,而这个字现在被规定写为“迓”;通常上海话把“歪斜不正”读成“pi”,这个字可写成“圮”……最近在本市举行的一次上海方言学术研讨会上,有关专家给一批平时用上海话能说但不能写的字,一一找到了读音近似的“对应”汉字(详情请点击:)。然而此举却引来语文教育专家的质疑,并特别提醒广大中小学生,在考试作文中千万别“弄巧成拙”。
替代字别具一格
昨天有消息称,数十位语言学专家就上海话的语音、词汇、语法及其历史演变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还就上海方言的拼音输入法确立了书面语中原来写不出的52个字的替代写法,从而使上海话的每一个字在书面语里都有了“规定书写法”。
记者注意到,经过方言专家确认可记录成文字的上海话还真别具一格。比如,上海话习惯把削水果皮的“削”念成“qi”,专家们认定应写成“椠”;把东西藏起来的“kang”字,应写成“囥”;表示东西留下来的“ting”字,写成“挺”;“猢狲”的“猢”字也被“活”字所替代,应写成“活狲”。 官方不审方言字
复旦大学吴语研究室主任游汝杰教授评论说,在方言的文字记录上,通常把能考证出“本字”的字作为直接的规范用字,而一时还未能考证出“本字”的字,则基本上选取读音近似的汉字,这些“非本字”往往不具有权威性,也不是绝对就“必须用这个字”的,只是需要约定俗成而已。
还有的语言专家表示,对于把方言转化成文字的事情“不必太当真”,只是同音替代便于记录而已,况且国家的通用语言文字法,只审定普通话的规范用字,不会对方言用字加以官方审定。当有些方言字的使用范围超出了原来区域,具有一定的全国意义时,在收录进《现代汉语词典》后,会在该字的注释中加上“(方)”字样,以示“方言”之意,如“覅”“氽”等。 教学用字应规范
这几天时值期末考试,语文特级教师陆继椿提醒说,中小学生在应试作文时应当慎用这样的“方言字”。比如,把上海话里人在“这里”的“lele”两个字写成“辣辣”,虽然符合此次沪方言“审定标准”,但写进考试作文则肯定要被扣分。陆老师说,平时的练笔、写博客、记日记等,加入一些方言字,或许会使文字更生动、更富地域色彩,但一旦进入教学或考试环境,则应当严格遵守“说普通话,写规范汉字”的法定要求,教师不能用方言来教语文,学生不应用方言来答卷,这应当成为一条不能动摇的最基本教学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