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上海话告别无字史 最后52个写不出的字有书面语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2009-01-08 00:00于哲学网发表

 

 



     

     

     

    在上海话里,表示“躲藏”意思的“ya”字怎么写?表示“剩余”的“ting”字怎么写?在刚刚结束的上海大学第二届国际上海方言学术研讨会上,来自国内外的多位语言学家对《上海话大词典》进行了审定,以往这些“说得出写不出”的沪语统统有了对应文字,上海话难写的尴尬历史宣告结束。

     

      上海大学教授钱乃荣介绍说,此次审定的“写不出的字”共有52个,之前从没有对应书面语。专家将其分为“写不出字的名词”、“打不出的字”、“写不出本字的动词”、“写不出字的形容词”和语气助词、拟声词等几大类,而选定的替代字读音和上海话读音基本相近。

     

      在这批借用字中,“打不出的字”所占比例最大。如表示“歪斜不稳欲倒”意思的“圮”字;表示“雨雪因风吹如雾散飘进来”的“抨”字;表示“剩余,留”的“挺”字。

     

      其次为“写不出字的形容词”,如表示“背曲”的“佝”字;表示“倔强”的“艮”字;表示“气喘”的“吭”字。此外,“壮??”被用来表示“胖而突出的样子”;“生砰砰”被用来表示“态度生硬”;“汤汤?”被用来表示“被雨完全淋湿的样子”。

     

      在“写不出本字的动词”中,表示“躲藏”意思的“ya”字被确定为“迓”;在“写不出字的名词”中,“?”字用来表示“积垢”意思

     

      记者发现,上海话中用来骂好动的人的“活狲”用了“活”字,之所以不用“猢狲”的“猢”字代替,钱乃荣解释说,这两字读音差异较大,用“活”字更为接近它在上海话中的读音。

     

    上海再成流行语集散地

     

    “拗造型”版权属于沪语

     

      从去年开始,“拗造型”一词忽然流行开来,在博客、网络语言,甚至日常生活当中被广为传用,使用范围涉及全国各地,不少人还把它写作“凹造型”。有人认为,这个词最早为洪晃使用,而洪晃是北京人,这个词的“版权”当属于北京人。

     

      不过上海大学教授钱乃荣对此表示反对,他解释道,从语言学上讲,“拗造型”的“拗”字对应的读音和含义本来是沪语独有的,而北方语系里并不存在。当初洪晃应该是借用了上海话。

     

    参照新词典轻松输入上海话

     

      在去年12月刚刚出版的《上海话大词典》(拼音输入版)当中,“拗造型”一词即被收录,此外还有 “淘糨糊”、“有腔调”等词语,钱乃荣教授表示,这些词都是“走出上海,走进全国”的。

     

      钱乃荣教授认为,改革开放30年来,上海又成为全国新词语和新流行语的集散地,有大量的新生词语在上海创造出来和通过上海人传播开去。上海再一次成为大量口语新词语的发源地和出发地,实现了口语书面语、方言普通话新一轮的交融。 “这种方言和书面语、通用语的互动融合实际上在20世纪初叶的上海早已产生过,如当时和接着在上海话中产生的‘马路、洋房、书局、报馆、报纸、公司、咖啡、色拉、啤酒、冰淇淋、麦克风、图书馆、博物馆、资本、社会、文化、艺术、特权、具体’等等新词很快都传入书面语通用语,以至使现在有些人以为这些词原来不是上海方言词语,而一开始就是国语词语。

     

      《上海话大词典》之所以推出拼音输入版,钱教授解释,自去年在网络上公布上海话输入法后,虽下载次数已达20多万次,但是青年人在使用中遇到两大困难,一是对上海话的拼音不熟悉,二是对上海话词语的书写汉字不清楚。新版《上海话大词典》就解决了这两个问题,使用者对照这本词典可以轻松地打出上海话的字词。

     

      词典中还附有 《上海话900句》及其发音CD,这不但便于新上海人学习上海话,而且也能使青年上海人快速学好那些常用句子中的上海话词语写法。

     

    “进了校园不准说方言”不合适

     

      “现在很多上海小囡已经不会讲,讲不好上海话了!”近年来,不少人担心,由于中小学、幼儿园课堂一直使用普通话教学,再过若干年,是否会出现上海话消亡的情况。在此次论坛上,多位语言专家也提出了建议。

     

      钱乃荣教授在会上指出,不同的语言与方言都是国家的语言资源,是构成中华民族多元博采文化的基础。他认为,一方面,应当正当开放方言空间,纠正一些过激做法,如在幼儿园、小学中学课外禁止说方言,进行评比。另一方面,地方电视台、电台也应当适度开放一些方言节目的空间,使当地人能经常听到相对标准和自然的方言,传承方言中的有特色的语汇。在电视台、广播中适当播送上海话的新闻和文娱节目,“如果这两点能做到,上海话就不会失传。

     

      “使用普通话也应该看‘公域’和‘私域’,‘进了校园就不准说方言’的做法是不合适的。 ”上海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专家张日培也在会上指出,要区分“公域”和“私域”,“公域”是指政府会议、课堂教学、新闻播音等场合,“私域”是指公务员之间、师生之间的日常生活交际范围,“语言政策的具体执行者,检查评估的非政府人员等,极易形成简单化的机械思维,如‘校园内应当百分之百地使用普通话’‘一般学校做不到,语言文字工作先进的学校应该提出高标准、严要求’等”,在对语言政策的解读上是不全面的。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