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只有一座紫禁城,却有两座故宫博物院,一座在北京,另一座在宝岛台湾。 从 翡翠白菜是最为人熟知的台北“故宫”藏品,到访者必要参观。 65万件宝贝,32年搬迁 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里,由于战争等原因,中国的很多博物馆中也散落着北京紫禁城里曾经存放的珍宝。然而台北“故宫”的65万件文物,32年的颠沛流离,可谓空前。这段历史在《台北故宫》中被首次触及,“到底这么多文物是怎么样去到台湾,在迁移的过程中又是怎样被保护完好的,这是我们想讲的第一个故事。”周兵说。为了讲述这个故事,导演组颇费周折地找到了几位当时押运国宝迁徙的当事人和当事人的亲属,最终呈现了一幅完整的国宝迁徙路线图。 一切要从1933年说起,为了躲避日军战火,故宫博物院等几家机构精选了一万九千多箱珍贵文物紧急南下。这次大迁徙历经14年,辗转贵州、四川、陕西等地,行程几万里,直到1947年12月又被全部运回南京,暂时存放在南京水西门内的朝天宫。1948年,在一次非正式的秘密会议上,所有的人都认为存于南京的文物极有可能毁于战火,与会的八个人主张将文物迅速迁往台湾,其中就包括当时的教育部次长杭立武,他不会想到,即使运到了台湾,这些文物也还将在北沟深藏十几年,直至1965年,台北故宫博物院建成才真正得其所。 《溪山行旅图》 文化感和人情味 2007年3月,周兵第一次来到台湾,逛台北故宫博物院成了头等大事,台北“故宫”留给周兵的印象是,这既是一座现代意义上的博物馆,然而又非常亲近。这和他在博客中如数家珍般拍下和提到的台北街头小吃和充满人文气息又颇具时尚的诚品书店一起,构筑了台北予他的最初印象:人情味、文化感、质朴的生活气息。 和北京故宫本身就是一件庞大的建筑瑰宝相比,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建筑线条简洁,主体建筑分为四层,基座为米黄色,最高处是一座阁楼,中间有藻井,四周长窗落地,游廊环绕,勾勒出一个明显的颇具中国古典风格的建筑轮廓。自1965年在台北外双溪开馆以来,台北故宫博物院成为台湾最重要的传统文化传播和教育基地,它也改变了中国的文化分布格局,使得台湾迅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镇。在宋元书画、宋代五大名窑、清代珐琅彩瓷等收藏和学术研究领域,台北故宫博物院著称于世。然而,这座传统宫殿式的博物院却采用了各种现代的科技手法来拉近人们和文物瑰宝之间的距离。不仅中小学生被规定必须定期参观博物馆,博物馆也利用各种机会来显示这些国宝的普世价值。“1997年香港有个报道,说台湾的犯罪率达到了一个高点。就在那一段时间,故宫博物院就为监狱里的犯人们筹划了一个展览。”分集导演范得良介绍,台北“故宫”把一系列珍品的复制品拿到各个监狱去巡展。 台北故宫采用的是轮展的方式,即使你每年去参观一次,还会有很多文物看不到。为此,台北故宫博物院做了很多尝试让观众更多地了解馆内文物,比如用动画片来诠释国宝的来龙去脉;另一方面,也有不少台湾的艺术家由国宝生发出创作灵感,其中就有云门舞集的舞蹈《狂草》,还有的艺术家把《花气熏人帖》做成电子音乐,用闽南话进行演绎。 珍品解读 对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十大珍品”,民间和学者的解读完全不同,唯一重合的是《快雪时晴帖》。在12集纪录片中,这些国宝被导演组一一道来,以下就是对部分珍品的小段解读。 《快雪时晴帖》 《快雪时晴帖》 这张简洁的信经历了1000多年的时光,纸页早已泛黄。雪仍然在下,仿佛下在书帖上。据说每逢入冬初雪时候,乾隆皇帝一定要取出来看一看,并在裱框的四周写字赋诗盖章。有一天,他心情特别舒畅,在帖的中央写了一个大大的“神”字。 翡翠白菜 是最为人熟知的台北“故宫”藏品,长年出现在中学历史课本上,几乎成为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代名词。 据说,翡翠白菜是清朝光绪皇帝瑾妃的嫁妆。翡翠白菜象征新娘清清白白,而白菜上的小虫则象征多子多福。翡翠白菜随瑾妃一同入宫,应该很受喜爱,一直摆放在瑾妃居住的永和宫内。 《溪山行旅图》 北宋范宽的代表作品。一座高大的山峰,密如雨点的墨痕将饱经风霜的岩石刻画得十分生动。细线般的瀑布在高山深壑间飞泻而下,隐没在云烟缥缈的深渊中。一队商旅行进在摩天巨岩与深邃林莽间。徐悲鸿在北京故宫看过这幅画,赞叹道:”大气磅礴,沉雄高古,诚辟易万人之作。”画的题跋是董其昌亲笔。 散氏盘 散氏盘 这是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镇馆之宝散氏盘,上有357字,记载的是西周晚期的土地契约,成为研究商周时期历史的宝贵钥匙。 (选自《台北故宫》解说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