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打酱油”、“宅男宅女”到“囧”、“槑”,一份“2008年网络流行热词”这几天悄然流传。某网站组织的近万名网友,收集了近百条网络词汇。排名靠前的“热词”折射出市井文化的智慧和生活新变化,却也面临“危害”正统语言纯净度的争议。而相关学者却宽容地看待网络语言的另类,网络用语的“对垒”成为网民“自我成熟”的注脚。 入选2008网络热词的“宅女”、“宅男”已经从网络流行,变成了对某种生存状态的描述。“能不出门就不出门,送饭上门管饱就成”,是不少“80后”独生子女生活的真实写照。而对一些“搜户”而言,借助网络在家上班,也是一种高性价比的谋生之道。 “打酱油”一词,则是从“艳照门”的电视采访中引入网络的。当时一位路人对着镜头说自己是出来打酱油的,不知艳照门的事——于是“打酱油”成为“审美疲劳”的代名词,迅速在网络蹿红。一种对重复新闻的无奈,对炒作的无语,被注入“打酱油”之中。 “囧”、“槑”的流行则源自这类词汇的“形象”。“囧”几乎是目前网络聊天、论坛、博客中使用最频繁的字。而“囧剧”、“囧展”等实体艺术的出现,也从侧面说明“囧”的强大生命力。本义“光,亮”的“囧”,因貌似一张表情郁闷的脸,而被赋予“无奈”之意。“梅”的异体字“槑”,则因“呆”字并列,则被用来形容“比呆更呆”。 此外,“山寨”、“雷”、“霹雳”等词汇也在年度“热词”之列。相比去年的网络热词“弓虽”、“94”,今年的网络词汇有了明显变化:拆字、音近的“热词”已经成为过去,更多有社会含义的词语,渐渐成为主流,更酷更智慧。 “网络用字求新求异,为引起注意,发掘异体字,注入新意义,无可厚非。”上海辞书出版社语词编辑室主任陈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新词语的出现和广泛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当代社会的现状。社会的经济文化生活,都能从“热词”中找到痕迹。目前专家们也大多宽容地对待网络“热词”。 在层出不穷的新词新用中,也有一些引发了质疑的声音。由同音别字、注音文、英语日语等混合而成的“火星文”,就曾遭多方批评。有趣的是,一度被认为是“非主流”的“80后”,在遭遇“火星文”时,却往往最先被“雷”成“槑”,成为反对“90后”“非主流”的主力。 “语言文字需要增添活跃因素,并且有自我调节的机制,有用的吸收,没用的就自我淘汰。”陈崎说。对待网络文字的态度,也从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文化的自我调解和完善机制。每代人都在经历从“叛逆”到“成熟”的过程,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维护,也在这种成长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流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