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2006年,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少年工作专业的三名在校大学生,对北京10所高校的大学生发放500份问卷,调查网络语言对大学生的影响情况。这10所高校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国际关系学院、中央财经大学、中国林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农业大学。 中新社发 图宝 摄 笔者日前在香港《文汇报》上读到这样一篇文章——《谨防中文在故乡沦陷》,颇为震撼。文章说,如今中国文化在全球遍地开花,孔子学院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中国文化的魅力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学习汉语。然而反观香港,中文的真实处境却并不大好。在香港,许多学生可以讲一口流利的英文,中文反倒很差,不少人甚至下笔困难,文不成章,字不成样,象形的中文在自己的故乡面临着困窘和尴尬,学习字母语言的热情似乎更高。 香港的汉语课如同内地的英语课,大学里除了中文系之外,悉数以英文授课,笔者在香港的几所大学里甚至难以找到许多流利讲普通话的青年学子。这是尴尬之一,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但是在内地就没有尴尬和忧虑了吗?非也。由于高考科目中有语文,所以凡是上了高中的学生,语文的背诵和基本字句还是能过关的,但是由于语文上课的方式死板,以应试教育为目标,一些选择题还要把作者的文章分段进行解剖和分析(据说有些分段和解释连作者自己都给不出“正确的答案”),学生们学习语文的兴趣被搞得有点疲惫和索然无趣,影响了学生享受中文的美丽。 一位从事高等教育的教师表示,我们的学生每天坐在电脑前,母语的能力明显弱化,一位中学老师告诉笔者,判中学生的作文是一件十分痛苦的事情,她奇怪为何现在的中学生能够写出文笔优美和字句流利的文章者寥寥,有的人写一篇几百字的文章都如临大敌,老师们对此似乎也毫无办法。 汉语在国内的尴尬还表现在网络语言和口语向书面语的大肆入侵,网语出现在日常交往和作文之中,比如酱紫(这样子)、偶(我)、东东(东西)、BT(变态)、GG(哥哥),许多网络语言让老师和家长一头雾水,而孩子们却乐此不疲,甚至一些电视节目主持人也大用网络语言,加快了其传播的速度和使用频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