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认为,学生过早接触应试作文,容易形成功利的写作观。有些“高考作文佳作”,未必就是好文章,不宜作为学习写作的范例。如果盲目地模仿这类应试作文,以不变应万变,学生会变得反应迟钝,逐渐丧失自己的思考能力
专家主张,日常作文教学应与高考作文保持适当距离,教师应更加注重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鼓励学生多读经典作品,在生活中注意积累,同时加强写作技巧指导,这才是提高写作教学效率的正途
学校作文教学围着考试转,初中生、小学生也写起了高考作文,当前作文教学中出现的应试化倾向,已严重影响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在前昨两天举行的上海市首届写作教学峰会上,专家们对此现象深表忧虑,认为学生过早接触应试作文,容易形成写作“功利化”,不利于青少年写作水平的提高。
教师埋头研究高考作文
当前课堂作文教学中缺乏让学生“眼前一亮”的作文题,一些教师索性放弃“命题权”,只埋头研究高考作文。有的老师则让学生背一二十篇作文,以备考试时随机套用。“李白杜甫苏东坡,顺便说说曹雪芹”,成了不少学生应试作文的套路。有些学校甚至整学期不让学生写作文,只要求他们熟读“高考佳作”。
受高考作文影响,“应试八股”成了金科玉律,并开始影响低年级作文教学。高考作文,现在不仅高三的学生在写,高一高二的也在写,一些初中甚至小学的老师也拿来高考作文题,让学生“练笔”。
江苏省特级教师、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王栋生认为,学生过早接触应试作文,容易形成功利的写作观。“一些教师在向学生传授写作的重要性时,根本不提写作是一种愉悦,也是一种基本技能,而只强调高考作文要占六七十分的分值。”教师为学生传授临阵磨枪的“考试秘籍”,学生为高考得高分而琢磨“野路子”,真正意义上的写作教学,反倒没人关注了。
盲目模仿影响独立思考
有高考作文阅卷经历的教师都知道,高考作文评分受各种条件限制,具体操作和正常的教学有很大不同。王栋生认为,高考作文是在一种特殊状态下的评价,那些所谓的“得分经验”,对高考写作虽然有一定作用,但毕竟是旁门左道,绝非正途。况且有些“高考作文佳作”,未必就是好文章,不宜作为学习写作的范例。如果盲目地模仿这类应试作文,以不变应万变,学生会变得反应迟钝,逐渐丧失自己的思考能力。
应试作文机械的评判标准影响着教师的日常教学,也制约了学生真实思想的表达。一所名牌学校的优秀作文选,收录了学生的各种游记,但读来却让人感觉雷同,都是讴歌祖国大好河山,似乎出自一人之手,连所用形容词都大同小异。
福建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导孙绍振认为,学生不会用自己心灵的眼睛去观察,是文章千篇一律的根本原因。他说,不少老师辛辛苦苦改作文,不是努力保护学生的心灵,反而扼制他们的想象力。在这些老师心目中,生活有一种固定不变的真实:祖国的大地山河一定是壮丽的、秀美的,旅游的人们心情一定是充满诗意的。在不知不觉中这就变成了一种理想化的、固定的、统一的“真实模式”,而学生们丰富多彩的感受,却被视为“不真实”,或者“立意不高”。久而久之,学生就学会按着老师的标准写套话、假话和大话。
作文应与高考保持距离
王栋生主张,日常作文教学应与高考作文保持适当距离,“教师应更加注重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鼓励学生多读经典作品,在生活中注意积累,同时加强写作技巧指导,这才是提高写作教学效率的正途。”
现在很多学生一逢作文便如坐针毡,教师也很焦急。王栋生认为,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不妨把作文评价标准放得低一点,更关注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实际能力,关注每个学生不同的起点,未必要用统一的标准去评价。比如作文批改,能肯定的地方应当尽量肯定:整篇作文如果只有一段写得好,就把好处说透,让学生印象深刻;如果只有一句好,就称赞这句话写得精彩高明;如果实在乏善可陈,至少也可以说说书写端正……实践表明,及时的鼓励可以逐渐培养学生,尤其是低年龄学生的写作兴趣。
每次作文讲评课,王栋生都会事先征求一下学生的意见:“我可以读一下你的作文吗?”他认为,教师对学生写作权、隐私权的尊重,有利于学生在作文中更坦然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让学生变得想写、敢写,这比传授所谓的“高考秘籍”,要管用得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