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君子雅好吟诗 让“中华吟诗调”华夏重光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2008-12-01 00:00于哲学网发表

 

 



    我们曾经多少次朗诵古典诗文,或许也觉得自己字正腔圆、声情并茂,甚至口吐珠玑,舌灿莲花。但是,在普通话被确定为标准音以前,古人以至近代人是如何诵读这些诗文的呢?1122,在“中华吟诗调学术研讨会”上,笔者就和现场的百余位来自教育界、文学界、朗诵界、演艺界的人士一起,听380多岁的老者:82岁的著名清史研究专家戴逸,85岁的翻译家、诗人、编辑屠岸,81岁的著名导演苏民——分别用“吟诗调”“吟”了苏轼的《前赤壁赋》、杜甫的诗《月夜》和《郑伯克段于鄢》。那如歌如唱、如咏如诵,轻重、长短、疾徐各有独特节奏和韵味的“吟”,深深打动了现场所有的人,大家对三位老者的表演报以热烈的掌声和发自内心的赞叹。

     

      据会议主办方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主任赵敏俐教授介绍,吟,又称吟诵,或吟咏,吟唱,是中国三千年以来诗词文赋欣赏和传承的重要形式之一。古代的文人是通过吟来创作和欣赏诗文的,今人也唯有通过吟诗才能比较真切地体会出古典诗文的韵味。吟诗调的曲调就像中国民歌一样丰富多彩,具体的曲调各地又不相同,甚至村村不同、人人不同。但是吟诗调又遵从语言的规律和音乐的规律,它通过强化诗歌的音乐性来表达吟诵者对于诗文的理解,等于是对作品进行二度创作,从而传达出中国诗歌那种只可意会而难以用一般的语言表达出来的艺术韵味。然而,由于吟诗调没有准谱,没有定调,没有被很好地记录、保存和整理,只是在教授者和学习者之间口耳相传,所以很难传续下来。一百年前,吟诗就如同写字一样,还是每个读书人的基本功,可是如今连听过吟诗的人都很少了。

     

      戴逸先生介绍,他从小就跟着他的老师吟诵古诗文,“每篇都要吟诵,就像唱歌一样”,不但诗文容易记住,而且更容易进入它的意境。至今,每当空闲下来,他就自得其乐地吟诵,领会中国古代文学的优美。

     

      今年6月国务院公布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常州吟诵”名列其中,出生于常州的屠岸先生也被有关部门列为“常州吟诵”的三位传承人之一。屠岸先生说,他的“吟诵”学自他的母亲,而母亲学自她的伯父、塾师和外婆。但是屠岸先生却因为当年的社会现实没有传给他的孩子。“‘常州吟诵’史称‘吴吟’,发源于战国时代,明清盛极一时,其中包含了很多普通话中没有的古音,非常宝贵!”屠岸先生介绍,这几年来,每逢双休日,儿子就帮他录音,他先用普通话把要录的古诗文朗诵一遍,再用“常州调”吟一遍,现在已经录了130多首,诗词古文都有。明年,一本有关“常州吟诵”的、带有记谱并附光盘的书将会出版,其中将收入这些材料。

     

      与前两位先生用南方方言吟古诗文不同,苏民吟的《郑伯克段于鄢》更接近目前的普通话。他小时候跟随父亲从东北逃难到北京,父亲失业在家的时候,每天晚上都教他吟诵一两个小时的唐诗和古文,“背不下来就打手板”。他认为,古诗文是没有标点符号的,吟诵中有时拉长调子,有时中间停顿,只有读懂了才能处理得正确,所以他后来上高中时才理解了为什么小时候要那样背诵,他还时常在语文课上替老师范读。

     

      赵敏俐介绍,与祖国大陆吟诗调将要失传的危机相比,吟诗调却依然在海外传承发展,如日本、韩国、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我国的台湾等地。日本各种吟诗社的社员总和仍有数百万之众。在台湾,吟诗调一直就被纳入教育体系。

     

      面对祖国大陆吟诗调将要失传的现实,一些有识之士在最近几十年里也曾倾力做过抢救和研究工作,如戴逸先生、王恩保先生等。会议的发起人之一、中央民族大学的徐健顺副教授近年组织的“紫竹诗社”,每周都在北京紫竹院公园传授吟诗调。近日,在他的倡议之下,首都十几所高校的古典诗词社团又成立了吟诗调研究联谊会,大学生将成为抢救和传承吟诗调的重要力量。

     

      北京语言大学副校长韩经太建议,为了传承吟诗调这项传统技艺,首先应该让老先生多带弟子;其次,中华吟诗调的整理、传续是一项大工程,需要很多人来做,应该组织一个专门的机构。会上,大家一致同意筹备成立“中华吟诗调传承研究会”,全面开展抢救和推广吟诗调的工作。

     

      古语云:大雅君子,雅好吟诗。让我们一起来关注“中华吟诗调”,以这种古雅的方式吟诵经典吧!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