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 哪来的“内币银” ◆王 莉 黎金祥 光绪二十年(1894),清廷耗费巨资为慈禧准备六十大寿。这一年,恰逢中日甲午战争,军费开支巨大,朝野舆论对慈禧六旬庆典工程非议重重。慈禧置国家安危于不顾,坚持大庆,但迫于压力,不得不在表面上限制庆典规模。 隋教授在《说慈禧?六旬庆典》中引用了《光绪朝东华录》的材料: 其中的“内币银”有误,原文应是“内帑银”。《清通鉴?德宗景皇帝光绪二十年八月丙寅(二十二日)》也记载了慈禧这次发“内帑银”的事:“发内帑银三百万两,交户部陆续拨用,以应饷需。” 帑,读音为tǎng(躺),指古时收藏钱财的府库。内帑,可指国库。如《红楼梦》第四回:“且家中有百万之富,现领着内帑钱粮,采办杂料。”又可指国库里的钱财。如姚雪垠 《李自成》第二卷第二九章:“朕久闻神祖幼时,孝定太后运出内帑不少。”在慈禧的懿旨中,“内帑银”指的应该是国库里特供宫中使用的钱财。 币的繁体字为“幣”,其字形与“帑”近似。然而,历史上根本没有“内币(幣)银”。 隋教授在《百家讲坛》中引用上面的材料时,念的是“内币银”,字幕也是如此。看来她确实是把“帑”当成“币(幣)”了。 “大连湾”可不是“大连” ◆李景祥 光绪二十年(1894) 其实,慈禧太后六十岁生日那一天,日寇占领的是大连湾,而不是大连。大连湾和大连可不是一个地方。 大连湾在辽东半岛南端东侧,在今大连市区的东北方。大连湾之名明代时已经在民间出现,最早见于文字则是在李鸿章1879年10月条议海防的奏折里。清军在旅顺口和大连湾筑有炮台,日寇那天攻占了大连湾的各炮台。 大连,东汉末年称三山,唐代初期称三山浦,唐代中期称青泥浦,明代称青泥岛或三山海口,清代称青泥洼或青泥洼海口。甲午战争后(1898年),青泥洼被沙俄强行租借。俄国人在那里建港建市,把它命名为“达里尼”(俄文的音译,意思是遥远)。日俄战争中俄国战败,这里被日本侵占,1905年以濒临大连湾而更名为大连。 光绪 “规避”还是“遵守”? ◆李荣先 《说慈禧》第六讲《垂帘听政》中,隋丽娟教授说:“东晋的历史上也有太后听政的,为了规避不得直面男人的规则,便在朝堂上垂帘执政。”这个句子犯了否定不当的错误。 封建社会里,女人本来不得染指国家政权。极个别女子获得了亲政的机会,限于男女授受不亲的封建伦理,也不得不采取一些措施,保证在处理朝政时不直接与男性接触。垂帘听政就是方式之一。 “不得直面男人的规则”是太后“垂帘听政”时应该遵守的,而不是要“规避”的。如果一定要用“规避”一词,那就不妨说太后是“为了规避直面男人的尴尬”而垂帘听政的。 否定之否定就是肯定,说太后“垂帘听政”是“为了规避不得直面男人的规则”,就恰恰把意思弄反了。 焉能“驾熟就轻” ◆汪明远 《百家讲坛》中,隋教授在《说慈禧》第十七讲里说“二十多年的垂帘听政,使慈禧的统治之术运用起来驾熟就轻”。在《说慈禧》一书的 151页,也说“就慈禧而言,统治之术已驾熟就轻”。然而,“驾熟就轻”正确的说法应是“驾轻就熟”。 “驾轻就熟”也可以说成“轻车熟路”,其出处都是唐朝韩愈的《送石处士序》:“若驷马驾轻车就熟路,而王良造父为之先后也。”驾,驾驶;轻,轻便的车子;就,走;熟,熟悉的路。驾轻就熟,就是驾轻车走熟路,比喻对事情很熟悉,做起来得心应手。 弄错了时辰 ◆董鸿毅 东宫太后慈安于光绪七年(1881) “未正二刻”是14时30分,而不是“中午12时左右”。 中国古代以十二地支表示一天的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当于现代的两个小时:子时是前一天的23时到第二天的1时,丑时是1-3时,寅时是3-5时,卯时是5-7时,辰时是7-9时,巳时是9-11时,午时是11-13时,未时是13-15时,申时是15-17时,酉时是17-19时,戌时是19-21时,亥时是21-23时。 每个时辰都有“初”“正”之分。“初”指时辰的起点,如“子初”指23时;“正”指时辰的正中,如“子正”指24时。每个时辰又可分为八刻,前面四刻为上四刻,后面四刻为下四刻。这样每一刻就相当于现代的15分钟。 未时指13时到15时,因此,“未初”指13时,“未正”指14时,“未正二刻”则是14时30分。 “公车上书”不是《公车上书》 ◆杨 光 隋教授在《说慈禧》一书第194页写道:“光绪二十年(1894)是会考年”,适逢甲午惨败,“康有为等人联合十八省举人联名共上一书,向清廷提出强烈要求。这就是长达一万八千字的《公车上书》”。隋教授在书中还强调说:“《公车上书》情词慷慨,气势磅礴,极言救时之方,详陈自强之道,引经据典,可以说是当时爱国知识分子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一篇宣言书。” 长达一万八千字的,是康有为写的《上皇帝书》。“公车上书”并不是一篇宣言书,而是一次运动。 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清政府派李鸿章于1895年4月赴日本签订了不平等的《马关条约》,引起了全国人民的反对。 另外,“光绪二十年(1894)是会考年”的年代有误。明清会试每三年一次,在京城举行,各省的举人皆可应考。逢辰、戌、丑、未年为正科。光绪二十年(1894)是甲午年,中日甲午海战就发生在这一年。光绪二十一年(1895)是乙未年,会试是在这年举行的。签订《马关条约》也是在这一年,“公车上书”也是在这一年,而不是1894年。 误把“羸”字念成“赢” ◆李华山 隋教授两次念到“日渐羸瘠”,都把“羸”念成了“赢”。 羸,读léi(雷),从“羊”,意思是“瘦”。《说文?羊部》:“羸,瘦也。”瘦和羊有什么关系呢?北宋初年文字学家徐铉有个说法:“羊主给膳,以瘦为病,故从羊。”所以,“羸”有“瘦、弱、病”的意思,常见的组词有“羸瘦”“羸弱”“羸病”等。“羸”和“输赢”的“赢”字形相近,但完全是两回事。 还要指出的是,“耽溺”的“耽”读dān。隋教授把“耽溺”读成“沉溺”也是不对的。 又念错了“委蛇” ◆王培焰 《咬文嚼字》曾指出纪连海先生将“虚与委蛇(wēiyí)”错成“虚与委蛇(wěishé)”,没想到隋丽娟教授又把“委蛇”念错了。 在《说慈禧》第十六讲《驱逐奕讠斤(xīn)》里,隋教授介绍慈禧抓住清军抗击法国军队失利的机会,对以奕讠斤为首的军机大臣兴师问罪。屏幕上出现了隋教授引用的慈禧上谕的文字:“恭亲王奕讠斤等,始尚小心匡弼,继而委蛇保荣……”隋教授两次将“委蛇”念成了wěishé。 “委蛇”连用的时候是个联绵词,其中的“蛇”不读shé,也不是指爬行动物。联绵词中的用字只有记音的作用,并不单独表义。因此,一个联绵词往往有多种写法。比如“委蛇”就还有“逶迤”“逶迆”“逶蛇”“威夷”“委移”等词形。这些词都读wēiyí;其含义也一样,就是绵延曲折的样子。成语“虚与委蛇”,意思是假意殷勤、敷衍应付,其中“委蛇(wēiyí)”的意思是随便应付,是从绵延曲折的意思引申出来的。 “委蛇保荣”的意思,隋教授解释得很好,就是“为了保持虚名没有什么作为”。这里的“委蛇”是隐微曲折、不奋起作为的意思,也是从绵延曲折引申出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