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季羡林:为善最乐 能忍自安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2008-10-14 00:00于哲学网发表

 

 



     

     

     

    季羡林晚年居家照 吴 波摄

     

      偏居一隅,清凉淡泊。赏奥运在即,遥想炙热京城,每牵动人心。

     

      忽收一挂号邮件,北大信封,薄而不知其何。剪开,赫然一宣纸,季羡林先生墨迹,印章得见。大喜望外。“北大回忆”,这是先生给我的未竟之作预写下了题辞。这是731。我心知先生精力很好。

     

      隔二日又接先生秘书杨女士短信,嘱我收看当晚央视播出的温总理探季老。果然得见先生神清气爽,侃侃而谈,言及民族之灾难与进步,语出“恩格斯”,脱口而出。敏捷甚也!

     

      去年10月我进京参加清华举办的“纪念西南联大校庆七十周年”活动,得晤先生。一进病房,先生已端坐案前,白衬衣,脸颊清癯,二目有神;姿态端方,毫无龙钟之象。仿佛又回到北大昔日朗润园中。而我却因目疾戴上墨镜。

     

      我跨前一步,问:“我是谁?

     

      先生一笑:“不就戴了个墨镜吗?

     

      杨秘书取了宣纸,先生为我而书曰:

     

      “为善最乐,能忍自安  曼菱”云云。

     

      我的名字一笔不差,果然,先生心中有我。而这两句话,正是我当前处境所需。我急道:“先生你怎么知道我‘能忍自安’啊?”他一笑。

     

      行大义,留祸根。直烈遭危古今同啊。

     

      呈上所携《西南联大人物访谈录》,先生手抚其书,说:“这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当初跬步,始于先生米寿。我问:“您看我做这事行吗?”先生慈爱地凝视我说:“行!你是北大学子,又是云南人,你做最合适。”从此踏上艰难与欣慰之途也!

     

      静默片刻,先生问:“你有没有写《北大回忆》?”

     

      我说:“没有,只是零散的文字。”

     

      先生说:“应该写,值得回忆。”

     

      此语如破天机。在先生面前,我又得悟了。

     

      宛如打开心扉,回头看见,历史与时代的瑰宝,也堆积在我走来的道路上。整理与奉献出思考,已是时候了!

     

      多年来在对西南联大的发掘中,对我正是一个锤炼和升华的过程,一个自然的传承之举,正可过渡到我们这代人的历史。

     

      知我者,先生也!

     

      一枝笔重似泰山,扛负道义,岂能追逐落花与流水,更勿俯仰于名利。大道如天,不可不弘毅也!

     

      国家改革开放30年来,伴随风风雨雨,我有缘与北大聚而不散。无论跨重洋,去海岛,没有间断向恩师的汇报。北大,先是我生活的校园,后又成为我事业的平台。

     

      忆昔先生曾两度重托于我,一次是我提出在海南创办一所国际性职业大学,面向港台地区和东南亚。先生立即为我筹得韩币60万,嘱我以教学器材发票来支领。因时局动晃,筹办未果,此资金不敢冒动。又一次是荣毅仁先生托季先生抚恤北大学子之善款,也是当面委我负责。幸持操守未误。

     

      先生观人,可谓巨眼。他常在字间呼我为“小友”,越岁月隔山河不渝之,忘年交也。

     

      一旁的杨秘书说:“《北大回忆》,这可是先生交给你的任务啊!

     

      我问:“《北大回忆》,千头万绪,我怎么写呢?

     

      先生说:“像《浮生六记》那样写。”

     

      此乃金石之声,我确实只能这样写。以自我的个性、敏感和气韵,来捕捉北大印象。

     

      《浮生六计》是一本初衷的布衣自述。

     

      先生的叮嘱也是要我回到人本,回到来处,赤子之心,平民襟怀也!

     

      像《浮生六记》那样去写,就是要洗却浮华,我行我素。

     

      文章憎命达。还在朗润园时先生就叮嘱过好几次:“要坐冷板凳”,方成正果。中华民族需要创造文化的人。

     

      秋凉初透时,那天在301医院楼上,先生忽有一语曰:“我那年去昆明,没有找到你。”

     

      杨秘书说:“你哪一年去昆明?

     

      先生说:“(一九)五七年。”

     

      我和杨秘书不禁相视菀尔。那时我还是孩子。

     

      然此间有深意,相见恨晚矣。

     

      我又想起那年先生在美国,听到一个名字与我相似的人,便急叫人打听,后来知道相差一个字。先生知道我终守故土,没有出去,颇为欣慰。

     

      先生之恩,山高水长。先生,我不会让您白惦念的。来日可追也!

     

      值此先生华诞,素心写笺,焚香祝遥。

     

      2008.8.6于滇

     

     

     

    季羡林为张曼菱题写的书名:北大回忆

     

     

     

    季羡林为张曼菱题字:为善最乐,能忍自安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