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塔上塔呈奇观 兖州兴隆塔地宫稀世珍宝重见天日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2008-10-09 00:00于哲学网发表

 

 



    本报济宁108(记者邢兆远)被称为“佛之瑰宝”的山东兖州兴隆塔下,惊现富丽堂皇的地下宫殿,内藏有石函、鎏金银棺、舍利金瓶、“安葬舍利”碑刻、青釉瓷碗、陶质佛像等珍贵文物。考古专家认为,这是“绝无仅有的珍品”,“其价值不可估量”。今天,山东省文物局等单位发布了兴隆塔地宫考古发掘所取得的重大成果。

     

      兴隆塔是兖州市的文化标志,初建于隋朝,重修建成年代为北宋嘉佑八年(1063)。高高耸立在地面的兴隆塔为八角形,共13层,下7层宽大,上6层急剧缩小,形成“塔上塔”奇观。

     

      新发现的地宫位于塔基中央下面,呈四边形,边长2.8,高3.1,有南、北两条甬道。从北甬道徐徐进入,走下7级阶梯,见一竖井。沿竖井阶梯而下,进入长6.6的地宫甬道。甬道内有4道依次封堵的砖墙,地宫地面为边长2.8的正方形,宫殿中心处顶高3.1,顶部有16排斗拱。放置在地宫中央的仰覆莲花座,其上为长方形石函。地宫东侧竖一字迹清晰的“安葬舍利”碑刻,地宫中央有一直径0.26、深1.7的水井,井水清澈,一块唐咸通年间墓志铭碑加盖上方。

     

      在兴隆塔地宫考古发掘清理过程中,出土了一批具有极高价值的珍贵文物。置于地宫中央的石函,由仰覆莲花座、石函、石盖组成,石函四周和顶盖雕刻有人物图案和花纹,左右两个长侧面刻画佛教的护法及弟子形象,并有“梵王众”、“帝释众”、“天王众”、“波旬众”、“比丘众”、“诸王众”等榜题铭文,石函前后两面分别为菩萨和天王形象,函盖刻画了龙、牡丹和金翅鸟形象,经鉴定为一级文物。在石函内发现了鎏金银棺、金瓶、舍利、佛牙、玻璃瓶等。鎏金银棺,以银做成,表面鎏金,整体长0.47,宽0.2,高0.25;表面錾刻图案丰富,左右两个侧面为主体图案,表现释迦牟尼涅槃的场景,佛祖侧身横卧,单手托腮,双目微闭,慈祥庄重,四周为众弟子伤心悲痛的场面,神情动作各异,形象逼真生动;其他各面表现佛、弟子、菩萨等佛教神像;经鉴定为一级文物。金瓶,为纯金制品,高13厘米,瓜棱状,是宋代典型器形,盖顶端坐一尊弟子形象,合十行礼。金瓶盛装舍利,碑刻中有“安葬舍利金瓶一两”的文字之说,经鉴定为一级文物。在金棺内,发现数量众多的舍利,大小不一,色彩鲜艳,令人震撼。“安葬舍利”碑,长0.85、宽0.76,刻写文字32行,内容不仅介绍了兴隆塔和地宫的建造年代、原因和经过,更重要的是记述了顶骨真身舍利的来历和供养过程。此外,还有青釉瓷碗、小型陶质佛像、唐代墓志铭碑,瓦当、砖、瓦、铜钱等残片。

     

      考古专家认为,兴隆塔地宫的发掘,不仅对古代佛教文化研究有重大贡献,并且具有极高历史文化研究、佛教史研究、绘画艺术研究、制作工艺研究的价值,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它证实,兖州一带自北朝起,隋、唐、宋、明、清一直是佛教兴盛之地。兴隆塔地宫鎏金银棺及石函上的图案,从绘画风格来看,延续了唐代绘画大师吴道子一派,笔法婉转,线条细密,画风飘逸,为研究吴派绘画提供了又一重要的实物资料。本次考古发掘最早的文化层属于为隋唐时期,其次有宋代层、明清层、近现代层。各层内出土的陶片、瓷片之类的生活用品较多,对探索早期寺院文化具有极其重要作用。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