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湖北郧县五峰乡 揭秘春秋殉人墓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2008-10-07 00:00于哲学网发表

 

 



    提要:为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文物保护,从20063月至今,省内外考古人员在郧县五峰乡一带展开了大规模抢救性发掘。省考古研究所与中国科技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的专家,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当地春秋殉人墓一系列待解之谜进行了深入研究,终于撩开了郧县殉人墓神秘的一角。近日,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考古发掘项目领队黄凤春教授首次披露了春秋殉人墓考古六大突破性发现,一段鲜为人知的古代葬俗终于大白,而其中陪葬物品居然与武汉及周边地区有着某种联系。

     

     

     

    郧县五峰乡墓群全景

     

    年轻侍卫奴婢被杀殉葬

     

    进入8月,接踵而至的几场倾盆大雨把清清汉江水搅动了。十堰郧县五峰乡几座小村庄静静地依偎在汉江畔。记者从乡政府驱车20多分钟,穿越一片苍翠的苞谷地,便到了赫赫有名的春秋殉人墓考古发掘现场。

     

    早在1958年,考古人员就在这里发现了一个庞大的墓群,东西长1000,南北宽750,总面积达到75万平方米。

     

    黄凤春称,从1976年开始,当地不断出土的青铜器日益引起考古界的重视。当时,五峰乡肖家河村村民平整土地时,不经意地挖出了数十件青铜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启动后,随着丹江口库区水位升高,这块土地连同其中的珍宝,将淹没于水线之下。为拯救当地宝贵文物,20063月,省考古研究所组队,选择此地的6座春秋楚国古墓,率先进行抢救性发掘。令人惊讶的是,在这些墓中竟无一例外地发现了殉人——陪葬者。

     

     

     

    男侍卫(右方人骨)卧在墓主人(有棺木者)旁边,这名殉人手握一件铜矛

     

    据了解,大活人或被逼服毒身亡、被杀死为主人殉葬,是我国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这一令人发指的葬俗在商代达到了顶峰。

     

    奴隶主以及封建统治者死后为了仍能享受生前的富贵,除了随葬大量的陪葬品以外,还用活人殉葬。残忍的殉葬制一度被纳入礼制规范,为当时社会所认可。如商代安阳侯家庄西北岗及武官村王陵大墓中,生殉、杀殉、杀祭的人数都在三四百人左右,死者的权力越大,社会地位越高,殉葬的人数就越多,直至商朝衰落后,该葬俗才逐步衰落、消亡。

     

    那么,在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春秋时期,郧县五峰乡发现的这种葬俗是否普遍,殉人的身份又是怎样的呢?

     

    随着建国以来我省发现的最大殉人楚墓群——郧县五峰乡殉人楚墓群的发掘和整理,谜底终于揭开。

     

     

     

    殉葬的年轻奴婢(下方人骨)被“踩”在墓主人(有棺木者)脚下

     

    黄凤春透露,在已发掘的郧县春秋殉人墓中,考古人员发现有的墓主人旁边的殉人手中还牢牢握着一件铜矛,没有任何陪葬品,下面也没有朱砂。据此分析,这是墓主人的男侍卫。而有的墓中,殉人则被“踩”在墓主人脚下,没有任何随葬品,尸骨下面也无朱砂。人骨专家通过对殉人进行体质人类学鉴定后确认,这些墓中的殉人双脚较小,骨骼也略显瘦弱,均为年轻女性,都是墓主人的奴婢。

     

    随着五峰乡乔家院殉人楚墓群的发掘,黄凤春等考古人员明确推断,当地春秋楚墓中殉人身份主要是侍卫、奴婢,年龄都在20岁左右。殉葬人是被杀死后随同主人一起下葬的。

     

    陪葬青铜器取材大冶

     

    郧县春秋殉人墓出土的青铜器有的刻有铭文,现分别藏于十堰市博物馆和郧阳博物馆。“从已出土的墓葬器物看,郧县一带很可能是史载的春秋古麇国都城。”黄凤春说,发掘中出土了大量的鼎、盘、壶、簠、匜、缶、勺、剑、匕、戈、镞等青铜器,临近五峰乡的安城汉水上游发现唯一保存较好的冶铜遗址。那么,古麇地出土的春秋时期青铜器会不会使用了安城的铜矿料呢?毕竟安城古铜矿遗址位于郧县城西50公里处的安城石箱子沟,距五峰乡春秋墓地直线路程仅10公里

     

    2006年秋,中国科技大一名博导和一名博士,分别在安城古铜矿和五峰乡春秋殉人墓地提取标本,根据墓葬中出土的青铜器和铜矿矿石检验其铜源。

     

    通过大量细致入微的研究,专家们发现,安城古铜矿的微量元素特征与殉人墓地出土的青铜器有着显著的差异。进一步研究表明,五峰乡春秋殉人墓地青铜器中微量元素特征,竟与大冶灵乡铜绿山铜料相一致。

     

    考虑到大冶古矿区的开采年代始于殷商,且开采规模巨大,加之古麇地距离大冶古矿区也较近,两地水路交通非常便利。专家因此确定,这批古麇地青铜器的铜料系“舍近求远”,主要来源于大冶铜绿山古矿区。

     

     

     

    武警官兵押运郧县殉人墓出土文物

     

    青铜器铸地接近盘龙城

     

    众所周知,陶范法是夏商周三代青铜铸造技术的主流,伴随中国青铜文化始终。

     

    黄凤春说,采用青铜陶范铸造工艺时,一般要经过制模、翻范、制芯、合范阴干、焙烧、浇铸等工艺。其最后一道工序便是待熔液冷却后,打碎外范取出青铜器,再进行磨砺加工。因此,在铸造遗址附近一般都会有大量的碎范出土。然而,现已发现的偃师二里头、郑州南关外、安阳殷墟、洛阳北窑、新郑郑韩故城等铸铜作坊,都是在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而令人感觉疑惑的是,同样拥有高度发达的青铜文化及丰富铜矿资源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却至今未发现较大规模的青铜范铸遗址。

     

    古麇国地处我国南北两大文化板块结合部的汉水中上游地区,春秋战国时期,这里既受荆楚文化的熏陶,又有巴蜀文化浸润,更有秦陇文化的渗透,还有氐羌文化的遗存。古麇地出土的青铜器是南方铸制还是来源于北方,成为学界探讨的课题。

     

    中国科技大专家研究分析,古麇地青铜器上附着的泥芯与枣阳九连墩外来风格泥芯具有明显的差异,其泥芯中元素含量与黄河流域黄土化学特征相差较大,与南方红土化学特征相一致。“这暗示了古麇地泥芯的原料很可能来自南方红土区域,且与武汉盘龙城及荆门左塚楚墓泥芯具有同源性。”黄凤春告诉记者,考虑到盘龙城及荆门左塚所在地属于楚国中心区域,推测这批青铜器应当是在楚国铸造成型后,再运送到郧县五峰乡一带的。“古麇地高铅青铜容器及高锡低铅铜剑,都沿袭了楚国的传统合金工艺。这批铜器很可能是由楚国工匠制作而成。”

     

    “东方绿宝石”产自郧县

     

    郧县春秋殉人墓除了出土大量青铜器外,每座墓还出土了珍贵的绿松石饰件。

     

    中国绿松石主要产于鄂西北郧县、竹山及相邻的陕西白河一带。在历史上,由于鄂西北诸县古属襄阳道管辖,这里所产的绿松石统称为襄阳甸子,素有“东方绿宝石”美称。

     

    黄凤春介绍,为了探讨春秋殉人墓遗址中出土绿松石饰品的矿料来源,中国科技大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的专家,对鄂西北的云盖寺、喇嘛洞、月儿潭等著名古绿松石采矿遗迹进行了调查和采样。甚至,还采集了甘肃所产绿松石的样本。分析结果表明,湖北和陕西绿松石矿样品的稀土元素特征基本相似,具有稀土元素总量低,轻、重稀土元素无明显分异等显著特点,这与安徽马鞍山等地火山岩系中的绿松石稀土元素特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据此分析专家认定,郧县鲍峡镇云盖寺不仅有绿松石矿,而且还有古代采矿遗迹分布。这批春秋殉人墓遗址中出土的绿松石饰品矿料微量元素特征与其很相似,说明其绿松石原料就来自此地。

     

    首现另类“502粘合剂”

     

    古麇地墓群中每座墓都陪葬有青铜剑,且铜剑上大多镶嵌有绿松石。

     

    黄凤春告诉记者,镶嵌绿松石脱落的地方往往会残存有白色物质,暗示绿松石与铜器之间可能是通过某种粘连材料粘起来的。比如,春秋殉人4号墓出土的一柄铜剑上镶嵌的绿松石背面,残留有一种疑为粘连材料的浅黄色物质。“一直以来,很少有文物研究者对镶嵌绿松石工艺中所用的粘连材料进行分析,只是猜测其可能为某种漆或桐油之类物质。”黄凤春说,对镶嵌过程中所用胶粘剂进行分析,不仅有助于考古工作者认识古代粘连技术,了解当时胶粘材料的使用情况,而且有助于文物保护工作者因材施法,选择合适的保护修复材料,从而切实保护好这些精美华丽的镶嵌绿松石器物。

     

    中国科技大专家利用体视显微镜、傅立叶红外光谱等分析方法,惊奇地发现铜剑镶嵌绿松石处粘连材料不是人们所熟知的动物胶、植物胶及矿物胶,而是一种鲜见物质。

     

    “铜剑镶嵌绿松石处粘连材料中含有大量的高级饱和脂肪酸酯,其主要成分是蜂蜡。”黄凤春披露,蜂蜡是工蜂蜡腺分泌的脂肪性物质,由工蜂腹部四对蜡腺分泌出来构成峰巢的主要成分。早在两千多年前,楚人便会使用蜂蜡在铜器上粘合宝玉石。“类似我们现在广泛使用的502瞬间强力粘合剂。”

     

    先民制革法今天还在用

     

    我国从殷商到战国时代,作为战争中主体装备的皮甲是经过鞣制的革。但现代人并不清楚鞣前准备、鞣制试剂及鞣后加工等古代制革工序中的具体问题。

     

    在郧县春秋殉人4号墓出土的一把铜剑上,考古人员发现剑鞘裹有一层皮质材料。中国科技大专家通过X射线荧光分析等方法,对这种皮质材料研究后发现,皮质材料已老化、开裂,触之即成粉末,脆性很大。证明这层皮质材料经历了纯石灰脱毛浸灰的工序,且脱灰不彻底。

     

    黄凤春说,该研究表明,我国先民在春秋中晚期制革过程中,已开始利用纯石灰脱毛浸灰工序,并且可能还使用了铁—铝盐混合鞣制技术,脱毛的目的是得到粒面光洁的裸皮。而作为现代制革生产的准备工段中一种古老的脱毛法,目前一些小皮革厂仍然使用浸纯石灰脱毛法。在国外,有些皮革厂加工小牛皮时,也保留有使用纯石灰脱毛浸灰方式。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