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上课铃声的响起,清华大学教授彭林走上了讲台。开课伊始,彭林老师就给学生们提出了一个要求——熟练地背诵“四书”。“太难了吧?”“怎么可能?”讲台下哗然一片。彭林老师并未多讲,而是把他的客人——那些六七岁的娃娃和十几岁的少年请上了讲台。孩子们流利地背诵着《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还有一名不到十岁的小女孩可以全文背诵六经中最难的《尚书》。就这样,同学们的抱怨和质疑化作了佩服和信心。也就这样“四书”这久违了中国课堂的经典,又重新回到了同学们的视野。接下来是老师耐心地讲解,学生专心地聆听。 “作为一名文科大学生,应该对自己民族的经典非常熟悉。我很幸运,能够在清华大学学习到‘四书’,我希望能够通过这门课程,更深刻、更全面地了解我们的文化。”下课后一位同学这样告诉记者。一位理科生特地赶来旁听这门课程,他告诉记者,虽然自己将来会从事理工方面的研究,但是传统文化的知识是不可或缺的。我们大学生不仅需要知识,更需要文化。 彭林教授就清华大学第一次将“四书”作为本科生必修课的原因谈到,首先是帮助同学们去认知儒家文化。现在大家往往是寻章摘句的,是局部、片面地去接触传统经典。而认知儒家文化,就要从“四书”入手。要让同学们踏踏实实、一字一句地学习原典。第二,同学们尤其是文史哲专业的同学,需要具备一定的古文献阅读能力,要求他们读懂经典。读不懂怎么办?要求我们借助古文的注释,我们提供给同学们的既有朱熹给“四书”做的注也有汉唐的注释,同时也有清朝的注释。经过这样较为系统的学习,同学们就会大体具备阅读古籍的能力。第三,中国的学问可以用“修身治人”四个字概括。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最重要的就是修身养性。而“四书”里所提倡的“诚”、“敬”、“孝”等理念对于提高学生的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第四就是提升文化自觉。二十一世纪是文化的世纪。在这个世纪,中西方文化的博弈将会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展开。这场博弈说到底就是中国的文化到底能不能为人类提供一种不同于西方的发展模式。我们希望通过让同学们去了解掌握自己的经典而去了解和热爱自己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更希望让学生在对传统文化认知的基础上有一种温情和敬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