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书展在上海举行,一周来,22万爱书人冒着高温徜徉书海,周末时入场观众达每天4万人次。“白天逛书展,晚上看奥运”成为许多上海人这个夏天的休闲方式。火爆的场面似乎驳斥了“网络阅读已取代传统阅读主流地位”的说法。 然而,一些长期关注大学生阅读的专家依然表示忧虑,他们指出:如今的大学生往往宁愿从网上即时获得自己所需要的资讯,不习惯“读万卷书”,夯实自身的知识结构。 大学生“零阅读”之忧 上海书展组委会办公室、上海人民出版社《中外书摘》杂志在2008上海书展现场组织了“读者满意度大调查”,结果发现,书展观众中24岁以下的学生比例最高,占35%。调查同时显示,在如此洋溢书香味的书展上,畅销度最高的是“教辅书、地图册、软件书、生活类图书”等实用书籍。在书展读者热捧的畅销书榜单上,《马瑞芳趣话红楼梦》《王立群读史记》成了“文化含金量”最高的书籍。 上海大学社会学教授顾骏表示,让他感到不可思议的是,现在的大学生几乎是“零阅读”。由于学生很少涉猎课本以外的书籍,知识结构狭窄,甚至导致“在上课时老师与学生几乎无法交流”。 曾几何时,大学生的集体形象是“破万卷书”的读书人。随着互联网普及,现在大学生阅读意愿和阅读能力下降。一位在校大学生告诉记者,自己“早就不看书,一年能看1本就不错了!”“现在很多书网上都有得看,为什么还要书店和图书馆啊?” 不论是社会公众舆论焦点的书,还是历史悠久的经典书籍,大学生们现都关注不多。 一些用人单位对大学生阅读能力下降、知识储备不足表示担心。 “劣书”驱逐“良书” 不少人将大学生阅读水准下降归因于浮躁的时代以及网络阅读对传统书本阅读的冲击。 记者随机调查了几位大学生,发现网络阅读、甚至手机阅读对大学生的影响的确很大,他们对当下网上流行的小说或热门帖子如数家珍。许多受大学生追捧的作家是或曾是网络写手。各大文学读书网站的点击率逐日攀升,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更青睐网上阅读。 就读于浙江工业大学的大二学生孙捷君表示,自从把手提电脑带入寝室,平时的娱乐活动和网上看书花了她大量的时间,看文本书籍的时间减少了很多。 大三学生范佳莉表示,有“百度知道”、“雅虎知识堂”这样的搜索引擎,信息可以很快得到,不用阅读太多文本。 专家指出,无论是采用网络阅读方式还是传统书本阅读,关键看大学生在读什么,而不是他们通过什么形式阅读。眼下的大学生阅读,一方面是过于实用,忽略了广泛涉猎融汇了人类文明与智慧的古今中外优秀书籍。 另一个不容忽视的是伪书泛滥。专家指出,当下中国出版业繁荣,各种畅销书如过江之鲫,但许多图书内容空洞,“营养价值有限”。历史书、经典书籍版本多,质量参差不齐。畅销书如管理类书籍等一经出现,跟风之作纷纷涌入市场,有些甚至是胡编乱造的“假书”。 好书需要品尝 复旦大学社会学教授于海认为,大学生阅读质量下降的情形,在理科学生中较为严重。“文理分科也是客观上造成大学生阅读现状的原因之一。文科生相对而言要学术性、专业性更强一些,他们会有一定的阅读量;理科生多半忙于自己的专业,没有时间读书”。 于海说,其实网络阅读与传统阅读的效果完全不同,前者永远无法完全取代后者。 “阅读纸质书,你需要有耐心,要从头到尾地读,不断深入地思考和逻辑性论证。而现在大学生更习惯于‘被动地被信息喂饱,需要网络提供的海量信息”。于海认为,大学生应该在饱览纸质书的基础上,辅以网络阅读。 阅读量的下降是全世界的问题,于海指出,“大学生的阅读量下降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这不是一个积极的现象。在今天的社会中,青年人教育不再像以前那样的挖掘式,而是扩散式,虽然接触的信息面很广,但暴露一个缺陷——深度不够。很多大学生缺乏耐心,缺乏理性的思考。 上海大学社会学教授顾骏表示,大学生阅读下降不是一个单纯的好不好问题,而是社会造成了这样一个事实。他认为,学生从小学读到高中,读书的目的是为了进大学,“所以阅读对他们而言多半是无乐趣的,阅读与他们自身没有关系。在这样的心态下,还有什么阅读质量可言?”顾骏指出,一本好书需要慢慢品尝。阅读是一种提升自我修养的学习,然而可悲的是,它没有成为当代学生的生活内容。 针对大学生面对图书市场的迷茫,于海赞成像鲁迅一样给学生开书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