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2009“比较哲学方法论”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2009-07-30 00:00于哲学网发表

 

 



    725,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中国哲学与比较哲学研究中心2009“比较哲学方法论”研讨会在人大逸夫会议中心召开。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兼哲学院院长、现任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常务副院长冯俊教授以及中国人民大学客座教授、美国夏威夷大学哲学系成中英教授共同担任会议主席,杨慧林副校长出席并讲话,北京地区从事中国哲学与比较哲学的学者40余人参加了会议。

     

     

     

    会议的第一阶段是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中国哲学与比较哲学研究中心成立暨“国际中国哲学精译系列”第一辑发行仪式。冯俊教授回顾了中心成立的过程,该中心经中国人民大学批准,于20087月正式成立,为的是加强中国哲学学科建设,提升中国哲学学科的国际性。中心成立后,从事的第一项工作是将《国际中国哲学季刊》翻译集结出版,形成“国际中国哲学精译系列”,第一辑《康德与中国哲学智慧》已正式出版发行。杨慧林副校长回顾了自己与人大哲学系的缘分,表达了自己对中国哲学与比较哲学长期以来的浓厚兴趣,表示将持续关注和支持中心的发展。成中英教授回顾了美国中国哲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以及创办《国际中国哲学季刊》(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35年来的风雨和艰辛,为中国哲学的国际化开创了一个新局面。成教授希望国际中国哲学与比较哲学研究中心能够成为世界性的研究中国哲学和比较哲学的学术中心,为中西方哲学的和谐交流与对话做出扎实的贡献。

     

    会议的第二阶段是“西方哲学研究方法论”专题报告。成中英教授就《中西哲学研究方法》指出,西方哲学的整个发展是方法学,中国哲学更重视整体,以及方法、本体与真理的整体意识,强调经验、体会和认识产生的整体世界观。中国方法意识最先体现在周易之中,中国哲学是有方法意识的。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赵敦华教授谈了他对比较哲学研究方法的思考,认为方法不能和理论分开。方法是走出一条路,方法论则是一个预设和教条。比较哲学到现在为止是很不成熟的学科,因而方法很重要。赵敦华教授认为,可以从中西文化中相同文化元素中找寻其“同源分流”过程背后所隐含的线索。赵教授从语言、文化、人类学等角度论证了他的观点,引发了很多学者的评论。冯俊教授分析《法国哲学研究方法》,认为整个法国哲学来说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两种方法的交错轮流交替,因此,理性主义、非理性主义和形而上学构成非常特殊和复杂的关系。

     

    会议第三阶段就“中西哲学比较研究方法”展开热烈研讨。北京外国语大学东西方关系中心主任田辰山教授、南开大学乔清举教授、清华大学王晓朝教授、北京大学吴国武教授、清华大学唐文明教授、美国Xavier大学白彤东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陈霞教授、刘悦笛教授等先后发言。会议主办方、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的诸位学者也积极参与讨论,常务副院长张志伟教授、副院长韩东辉教授、龚群教授、牛宏宝教授、国学院梁涛教授、中心主任助理温海明博士等先后就与会学者谈论的议题做了回应,会议的讨论起到了凝聚共识、共同研讨学科发展和交换关于共同关心的前沿问题的看法的作用。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