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中国人民大学举行中国人文社会科学一级学科建设与发展研讨会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2009-06-04 00:00于哲学网发表

 

 



     

     

     

    62,中国人文社会科学一级学科建设与发展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会议发布了由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教授、哲学院刘大椿教授主编的《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报告20082009》。与会专家学者讨论了中国人文社会科学一级学科的现状、存在问题、解决思路及学科专业目录的调整等议题,强调高等教育学科体系的科学划分,不仅仅要服务于知识的发展,更要服务于社会需要,要通过学科整合开阔学术视野,规范学术研究,引导社会健康发展。

     

    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司长杨光,国务院学位办副主任梁国雄、国务院学位办质量监督处处长徐维清,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教授、党委副书记兼副校长王利明教授、副校长杨慧林教授出席,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王仰麟教授、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吴宗国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张健教授以及中国人民大学一级学科负责人、相关院系部处负责人参加会议。

     

    研讨会由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冯惠玲教授主持。

     

    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司长杨光认为,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在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上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也应避免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精神缺失的问题。他强调,人文社会科学在这方面富有重大意义,要明确发展方向,为社会的健康发展发挥作用。在学科交叉的问题上,杨光司长指出,不仅要在人文社会学科内部开展跨学科研究,还要综合考虑人文社会学科与自然学科、艺术学科之间的关系。杨光司长指出,中国人民大学作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一面旗帜,责无旁贷,他希望《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报告》越编越好,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高等教育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国务院学位办副主任梁国雄表示,中国人民大学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有很强的优势,很好的经验。在当前,深入研讨人文社会科学的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希望与会专家学者多提宝贵意见,积极为国家制订相关政策建言献策。

     

    纪宝成校长在发言中指出,学科建设与大学发展、学术发展和学者个人的发展密切相关,为大学和学者们广泛关注。人文社会科学一级学科建设与发展,关系到国家人才培养的规划和目标、教育资源的配置和协调,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益、学术的繁荣和发展,也关系到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协调与和谐,近年来,学科专业的划分和设置问题已成为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重大课题。

     

    纪宝成校长认为,在学科的分类和设置问题上,应该遵循两个思路,一是学科分类要反映和服务于知识的发展,分化与整合是当今知识发展的两个趋势,学科的分类使知识更加精细,但同时也要考虑学科的整合,注重跨学科的发展问题;二是学科的划分要服务于社会发展的需要。纪宝成校长认为人才可以分为研究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岗位型人才,普通高等教育应以学科为基础设置专业,高等高层次教育应以岗位为基础设置专业,但同时也要相互兼顾。

     

    纪宝成校长同时指出,现有的专业分类与设置存在着不足,本科生专业目录与研究生专业目录的设置衔接不紧密;应用型学科专业在研究生阶段层次难以提升;学科门类划分的逻辑思维不清晰,存在着用理工科专业划分的思路来设置人文社会学科专业的现象。他建议将现有的12个专业门类精简合并至9个,包括4个文科、4个理科及国学专业。他强调,在设置人文社会学科专业目录时,一级学科应具有较强的法制性,二级学科则主要发挥其指导性、统计性的作用。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报告》主编刘大椿教授介绍了2008-2009年度发展研究报告的写作情况,并指出,人文社会科学的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逐渐转为按照一级学科来设计和安排,是今后的发展趋势和基本要求,同样,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也必须顺应学科整合的大势。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兼副校长、法学院教授王利明介绍了法学学科发展的情况。他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法学学科的发展取得了飞速的进步,知识体系逐渐完善,在社会学科中的地位也得到了提升。同时也面临着引进大于输出、创新性著述少、实证研究不足、跨学科交流欠缺等问题。他强调,中国的法学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必须加强本土化研究及案例调研的力度,同时,要培养学生的实务能力和应用能力。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杨瑞龙教授分析了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理论经济学发展的情况。他指出人民大学对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作了总结,对多样化的经济思潮进行反思,从而进一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同时,对经济学的研究范式与教学模式进行全面反思,将国际化与本土化相结合,成为人文社会学科中进展最显著的学科之一。他表示今后的发展趋势会更加注重实践意识、问题意识。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院长翟振武教授就社会学一级学科的发展情况做了介绍。翟振武教授指出,社会学引入中国百余年,经历了曲折的发展道路,经过近几年的恢复、重建,学科面貌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未来的发展会面临更大的挑战与机遇,原创性的成果将逐渐增多,中国特色的研究也将凸现出来。

     

    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王仰麟教授针对学科划分、多样化的学科建设模式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兼顾学术本位与国家需求的混合式学科将成为发展趋势,同时,要充分考虑针对人文学科、理工科与社会学科在学科建设中所处环境的不同而加以区别对待。

     

    北京大学历史系吴宗国教授认为,人民大学举办此次研讨会体现出了高瞻远瞩的学术胸怀。他指出,历史学是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将历史学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发展结合起来,对彼此都大有裨益。他强调,高等院校应提供全方位的史学教育,加强与历史学交叉学科的研究发展,建设一支齐全的师资队伍。吴宗国教授表示,人民大学历史系在建国以后对史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产生了大批学术成果与史学人才,现在又出现了一支新的团队,在未来是大有可为的。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张健教授指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变化巨大,但部分高校存在用理工科的管理模式管理文科的弊端。他认为,人文社会学科发展的核心问题在于队伍的建设。以文史哲为代表的人文学科应更新观念,自觉培养、树立面对社会与民生的意识;学科发展队伍的组织形式要多样化,采取新的组织形式的同时,要对传统的组织形式给予引导、信任和扶持。

     

    2002年开始,中国人民大学组织编写《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报告》、《中国经济发展研究报告》、《中国社会发展研究报告》。中国人民大学年度系列报告的出版发行,引起了社会各界和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其中,《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报告》旨在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勾画轮廓、揭示问题、寻找新的切入点。从2003年到2007年,年度报告已连续出版五卷。每一卷均包括主旨报告、学科进展、学术视点等几大版块。主旨报告意在集中论述该年度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较为普遍且受到广泛关注的重要问题;学科进展则分别介绍各具体学科该年度的研究状况,特别是反映学科建设的成绩和问题;学术视点则精心选取该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的热点问题进行聚焦,并作扼要梳理。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报告20082009》是改版后的第一卷。学科的交叉与整合是近年来学科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所呈现出来的一个重要趋势。因此,本卷的主旨报告定为“学科整合与热点聚焦”,试图从人文社会科学的分化与整合、人文社会科学整合的动力和走向、整合态势下的热点聚焦三个层面,对当前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学科发展问题进行论述。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