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业已进入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全球一体化时代,世界各民族多元文化并存发展的格局已经形成。置身这样一个时代,以全方位开放的世界性学术视野与胸襟,审视、对待文化学术问题,已经成为大势所趋。任何自我闭锁的心态与做法,再也难以行得通。秉持一种通达的文化间性之理念,最大限度地肯定世界范围内各民族文化的内在价值,提倡各民族文化学术的良性互动、交流会通,当是一种最为明智的选择。有鉴乎此,为有力推进中西哲学文化的交流对话,良性互动,积极会通;为了世界范围内各民族文化相互尊重、和谐并存、健康进步的美好愿景的实现,由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主办、美国基督教与中国研究中心协办的“中西文化基本精神与未来走向” 学术研讨会, 本次大会的主题是“中西文化基本精神与未来走向”,报告的专家们从不同的角度对于中西文化、中西哲学一些重要问题进行阐述,并与与会者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和交流。以下将主要从五个方面予以综述: (一)中西哲学与文化的基本精神 华东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高瑞泉教授,做了题为《论中国文化精神的近代转向》的报告,描述了中国文化精神的近代转向,从进化论、马克思主义和现代新儒家三种典型的进路分析了这一转向的动力,并指出这种文化精神的近代转向对于现代化的客观需要和内涵的民族情感有着值得肯定的意义。就文化精神的转向,我们应该追问:现代型的动力式文明是否需要某种限制?或者说,现代动力精神是否应该有另一些要素作为必要的配置?对现代性观念(包括前文提到的“进步”、“竞争”、“创造”等观念)的批判性诠释,可能给我们提供必要的制动阀和解毒剂,但决不是取消现代文明的继续发展。武汉大学哲学系田文军教授在《冯友兰论比较中西哲学》中从哲学与哲学比较研究、哲学比较与文化比较和 哲学类型比较与哲学方法比较三方面,系统全面的阐述了冯友兰对中西哲学的研究,为我们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进行中西哲学比较研究工作提供了借鉴。吉林大学哲学系姚大志教授做了《普遍的政治价值与政治价值的普遍化》的报告 分析了“自由”“平等”“人权”“民主”这些源于西方的普遍的政治价值在其普遍化过程中与其他文明的冲突和融合,以及我国现代化过程中对普遍政治价值的借鉴。 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廖申白教授在《知“道”的良知——对孟子良知论的一种阐释》中指出孟子用“良知”概念对孔子具有实践理智含义的“知”进行了系统的阐发及这种阐发的意义 首都师范大学陈明教授做了《论言意之辩――言尽意、言不尽意和得意忘言的论域与义涵》的报告,对言尽意、言不尽意和得意忘象三派的论域与义涵进行了分析。从唯名、唯实与唯用论角度讨论了言尽意派。将言不尽意派和得意忘言派规约为“本体论”及“解释学和政治学”的论域。认为如果把“言意之辩”的“言”还原为“言说”,把“言说”还原成一个“行为”可以成立,那么以上的分析和结论应该就是可以成立的。它的意义,一是可以帮助我们重新认识中国哲学的特殊性、丰富性;二是纠正过去在该论题上的一些混乱和误解;三是可以增进对儒家政治哲学,尤其是面对社会变迁时如何处理继承和发展关系之方法和智慧的了解――这个解释学或政治哲学层面的内容,在今天对我们具有特别的价值和意义。它的“用心意义论”对于西方语言哲学都是一种贡献――希望能有有心人关注。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王新春教授的报告《来自中国经学诠释传统的一个范例 -郑玄易学爻辰说的哲学文化底蕴》论述了郑玄易学以爻辰图式呼应八卦卦气图式,视爻为基本单元,涵摄符示了整体天地宇宙间阴阳二气之消息,物候节气时序之更替,万物万象之生化,并令汉代经学所彰显的人文礼乐精神,所重建起的儒家礼乐形态的整体哲学文化价值系统,透过以爻辰说为代表的易学的独特语境,相当完备地传达出来,以此也赋予《周易》郑氏学以突显礼乐文化精神的全新天人之学底蕴。 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研究中心林忠军教授的报告《<易传>符号解释学儒道互补发言提纲》指出《易传》对道的理解和解释展现了儒家能够容纳道家的宏大的学术视野和宽厚的学术向度,《易传》由易符号而阐发的天人说真正实现儒道会通。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丁原明教授做了《全真北宗与古代梦文化》的报告分析道教全真北宗资料对于梦的讨论与追问,指出道教资料对古代梦文化有重要影响。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苗润田教授在《“若非有异则无合”——论儒家的“天人二分”》报告分析儒家主张、追求 “天人合一”的重要原因就是认为天人对立、二分;并指出造成“天人不一”、“天人二分”的根本原因在于人类自身,是人的私心、私欲所致。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王善波教授在《世界如何存在?——解读库恩理论中的世界存在论题》的报告中试图重新解读库恩的世界存在论题,指出库恩的观点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实在论观念的另外一种表述和延续。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郝长墀教授做了《爱与智慧》的报告,指出中西哲学源头上的根本分歧在于:古希腊哲学把智慧问题看作是第一的问题,是一种“爱智慧”的哲学;中国先秦哲学都是以爱为中心,是一种“爱的智慧”。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姜涌教授《马克思宗教批判思想之价值探微》指出马克思的宗教批判是西方宗教哲学思想倾向的继续与深化,宗教批判在马克思哲学中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能够为我们提供理解马克思思想的新线索和新视角。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沈顺福在《自由与自然》的报告中分析儒家的自然观及自由的基本要素,指出他们之间的相互包容关系,认为德性自然与自由的意思基本一致。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李延仓副教授在《诠释中的意义转移:齐物》中阐述郭象《庄子注》、成玄英《庄子疏》分别从玄学、道教重玄学角度对齐物思想的诠释,通过分析指出他们与庄子本身见解的不同。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邓联合副教授在《“逍遥游”与自由》论证了“逍遥游”的精神传统作为本土资源,仍可在人生哲学的层面上为自由主义理念之植入提供内在支持和接引。 (二)中西哲学与文化交流、会通的新视域 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院长傅永军教授在《批判理论在中国大陆学术界的命运》的报告中分析了社会批判理论在中国大陆学术界未被积极采纳应用于现实社会改造上的原因,指出其必须经由中国化才能在中国学术界发挥更大作用。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何中华教授在《有关中西哲学比较的几点商兑》指出我们应该出自哲学本身去正视中西哲学的差别,对中西哲学的研究和评价应基于不同的哲学范式,并指出分析哲学的建设性意义是科学的而非哲学的。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院长刘杰教授在《对话与反省:从西方哲学的三个特质看》中阐述西方哲学的以下三方面特质:西方哲学在当代的发展,西方哲学的总体方法和哲学研究的定位分析,主张中国哲学应通过与西方哲学的对话和反思,建立起具有本族文化特质的哲学。 美国基督教与中国研究中心干事夏训智在《道德、理性和启示——从美学看中西文化》中指出美学不是文化最深层的价值结构,要确立审美活动的当代性价值与意义,必须找到终极关怀的核心价值和源头――回到本体论。 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研究中心教授李尚信做了《中西哲学思维方式的根本差异及未来哲学走向》的报告从思维结构、思维内容和思维工具三方面阐述了中西哲学思维方式的差别,主张发展中西哲学相融合的宇宙哲学。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陈治国在《试析中西比较哲学研究中的偏差问题》的报告中,从比较前提设定、比较研究方法和比较目的定位三方面阐述中西比较哲学研究中的偏差问题。 (三)中西文化传统及其现代反思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汪行福教授在《现代性困境与对自由主义的超越——从黑格尔到马克思的内在思想轨迹》报告中全面论述了从黑格尔到马克思对现代性以及自由主义批判的基本内容,指出了马克思对黑格尔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并提出了马克思哲学在现代化的今天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清华大学哲学系卢风教授做了《“诚”与“真”——论儒家之“诚”对当代真理论研究的启示》的报告,指出诚体现着真理(truth)与真实性(reality)、真(true)与真实(real)密不可分的统一。人能否发现客观真理与人的道德境界密切相关,人必须真诚才能发现客观真理。 四川大学宗教社会研究创新基地盖建民教授的报告《道教“我命在我不在天”思想的现代诠释》从现代生命科学发展,尤其是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及完成这一新视角,对“我命在我不在天”命题进行现代诠释,以求通过话语系统的转换,从现代意义上理解和感受古老道家文化的精蕴。苏州大学哲学系周可真教授在《理想的生活之道:自制与外制的统一——基于对中国古典哲学重新审视所获得的新生活观》报告中论述了以人事论和人心论为基本内容的天人关系论,本质上是探讨人的物质活动(“事”)和精神活动(“心”)及其相互关系的生活哲学。这种哲学可形成自制生活与外制生活相统一的新生活观。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商逾教授的报告《论历史规律作用机制的自发性和自觉性》通过自发历史条件下与自觉历史条件下历史规律的作用对比,指出在自觉历史条件下历史规律作用机制的自觉性、自主性和有机性特征。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周志羿博士在其《怀疑论的挑战和捍卫常识的任务》的报告中,指出,基于思想实验能够提出彻底的常识怀疑论,这将给常识生活带来一系列挑战。这些挑战包括真性追问的奠基困境、怀疑论悖论,独断指责等。这就给捍卫常识者提出了应对任务。 (四)哲学与文化的时代关切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基督研究室石衡潭教授作了《从世界看孔子》针对目前的国学热,传统文化虚热的情况,面对实用主义、民族主义和审美主义的趋向,主张从世界看孔子与传统文化,发现与诠释其普世价值,使之汇入世界文化之大潮。 美国基督教与中国研究中心李灵教授在其《中西文化的基本精神与中国的现代化》报告中指出,中华民族拥有中无愧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辉煌灿烂的文化与文明,面对当今世界,中国的现代化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已是历史的必然。面对这一历史必然,海内外华夏子孙,都肩负着不应推卸的神圣历史重任。 华南师范大学贺璋瑢教授作了《以<圣经>的婚姻家庭观试析当代中国人的婚姻家庭状况》,通过《圣经》中婚姻家庭伦理内容,阐述了基督教的婚姻家庭伦理及当代中国人的婚姻家庭状况,以此来审视和反省现代人的婚姻家庭观。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卞绍斌在《尊重差异与寻求团结:多元文化语境中的当代哲学精神》报告中提出了思考当代问题的新的哲学范式——“多元文化范式”,运用这一范式透视以往哲学观念的得失,展现不同学者寻求“人类团结”规范基础的思想方案。揭示其中蕴含的新哲学理念,概述了在多元文化语境中,我们应具备何种契合现时代的哲学意识。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黄启祥副教授的报告《生存境遇与道路选择——从阿米什谈中国传统文化的存续》从阿米什对待传统的态度和方式思考我们如对待自己的传统文化,如何在现代化和全球化的环境中重塑和复兴整个中华文化,提出建立文化保护区,保持和传承传统文化的意义和价值。 (五)中西宗教传统及其现代审视 关于宗教间的比较会通,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教研室主任孙亦平教授在《论中西宗教基本精神的差异与互补——以道教与基督教的幸福观的为例》中,通过对葛洪与奥古斯丁的幸福观的比较研究,来呈现道教与基督教对人的生命存在和生命理想所表现出不同的自觉意识,展示了中西宗教基本精神的差异与互补。 厦门大学哲学系周建漳教授作了《宗教面向与历史维度——中西文化关于人的超越的不同路径比较厦门大学哲学系》,指出人类的超越性在本质上是一种文化现象,并着力在文化的背景下审视中西文化关于人的超越的不同解决路径。 山东大学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主任傅有德教授作了《犹太教的释经传统与思维方式》的报告,阐述了拉比犹太教的释经传统,即梳理该传统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介绍与之相关的主要著作和内容;论述了犹太教圣哲诠释经文的主要规则并简要分析了犹太教的释经传统、规则对犹太人的思维方式的影响。从上面的阐述和分析,我们即可发现,犹太人之所以特别有智慧,其根源在于拉比犹太教的释经传统,在于《塔木德》中形成的独特的思维方式,在于它已经成为全体犹太人的思维方式。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古代东方文明研究所陈贻绎副教授在《圣经中描述的以色列人的宗教》中,立足于希伯来圣经本身的文本和叙利亚—巴勒斯坦地区出土的考古资料系统的阐述分析了以色列人的宗教信仰和习俗。 苏州大学哲学姚兴富系教授作了《科学与人生观争论中的宗教问题》的报告,全面阐述了1923年的科学与人生观争论中,玄学派、科学派和基督教的宗教观。玄学派大多承认宗教思想和宗教精神存在的必要性。科学派则认为宗教应为科学所代,基督教学者从自己信仰立场出发,去辩护上帝的存在和宗教经验的真实性。 山东大学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刘新利教授在《基督教罪观的历史演变》一文中,从圣经中的罪和罪因,初期教会的罪因之争和改教时期的罪观分歧三部分全面系统的阐述了基督教信仰中的基本教理-----基督教的罪观。 山东大学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牛建科教授作了《试析日本神道的伦理》的发言,阐述了作为日本伦理思想核心的日本神道伦理的基本理念和伦理规范,对日本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国民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 山东大学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陈坚教授在《观音与福音——佛教与基督教在“救苦救难”问题上的共鸣》 通过阐述比较基督教中国化和佛教中国化的过程,说明究竟什么才是中国基督教以及如何建构中国基督教,作者认为面对宗教,我们学者能做的和要做的应该是考察宗教使用什么样的非学术方法构建起来的,而不是用学术方法来破坏宗教。 河南大学圣经文学研究所所长梁工教授在《神学与文学:回应生态危机的二重奏鸣曲》一文中,从生态神学的形成与发展和生态文学的由来与勃兴两个方面来论述,论述了神学与文学是回应生态危机的二重奏鸣曲。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李章印教授在《海德格尔的Ereignis与佛教的缘起》中,通过对Ereignis概念的提出过程及其与佛教内在意义与功能三方面的分析,指出其二者密切的内在联系,创造性的指出Ereignis译为“缘起”。 山东大学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任丽新教授在《天人之际与神人之间 ——儒学与基督教的比较》中,对天与神以及两种人观进行了系统的比较,阐述了儒家以人为重心的天人统一的“一个世界”——人间世界以及以神为中心的神人分别的“两个世界”——神灵世界和人间世界的二元格局。 山东大学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赵杰教授发表了《两种“生命的学问”——从比较研究方法看儒学与基督教“会通”之途径》,从比较研究方法阐述了基督教信仰同儒家“明明德”的学问一样;都是“生命的学问”,并指出了二者“会通”之可能及途径。(邹真珍 温磊;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中国哲学专业研究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