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主办的“民间文献与华北社会史”学术研讨会近日在天津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40余位民俗学和社会史领域的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与会者围绕民间文献的价值与利用、民间文献与华北地域社会史研究等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与会者从不同角度对民间文献的史料价值作了积极评价。如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郭松义结合自己的研究体会,认为在利用官方所藏档案和各种传统史籍外,应对散落各地的民间文献给予关注。他指出民间文献已不再是传统正史资料的补充,它完全可以成为区域社会史研究的主体资料。许檀教授认为,会馆碑刻资料对于研究明清时期的商业城镇,特别是行政建制较低的“镇城”,具有特别重要的价值。借助这些碑刻资料,可以对相关商镇进行较深入的个案考察,对其发展脉络、贸易构成、商业规模及其在区域市场中的地位等,得出一些具体、翔实,并且较符合历史实际的认识。 近年来华北地区大量碑刻、族谱资料被发现甚至整理成书,为乡村基层社会研究提供了极大便利。充分利用碑刻、家谱、神话传说等民间文献,并且与正史、档案文献以及方志等资料紧密结合,相互参证,对乡村基层社会的信仰、传说和社会生活进行个案研究,得出一些与以往研究有所不同的成果,是本次参会论文的共同特点之一。赵世瑜教授利用山西高平董峰圣姑庙内保存的碑刻资料,勾画出该庙自金代以来的发展历程,展示了区域历史的复杂多样性和跨时段的连续性,在某种程度上矫正了以往强调的明与元对立、“明清”时代特征相同之类论说,提醒社会史研究者应该注意朝代变迁中不同地区的区域特色和非同步性。常建华教授依据新近整理出版的明清山西碑刻资料,揭示出明清时期特别是清代山西乡村社会存在的乡约形态,并对其在基层社会的运作和作用进行了讨论,指出乡约与地方、地保在清代山西乡村是最基本的行政组织,可谓是明清乡约问题的新探索。叶涛教授通过对新发现的与牛郎织女传说相关的碑刻和家谱等民间文献的解读,梳理出牛郎织女传说在山东沂源县产生和演变的历史轨迹,为民间传说的地域传承和“在地化”研究提供了一个难得的个案。通过研讨,与会学者交流了搜集、整理以及利用民间文献的经验,这将对华北社会史的深入开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