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当前不断升温的“国学热”、“传统热”,有专家日前指出更需要借鉴鲁迅的“拿来主义”,不盲从传统,学会清醒地甄别和借鉴。 5月6、7日,由北京市文联、厦门大学文学院、北京鲁迅博物馆联合举办的北京文艺论坛——《鲁迅·新文化传统·当代文艺》理论研讨会在厦门举行。 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朱水涌说,五四新文化运动是经过清末民初几代学人逐渐推进的文化革新的一个爆发点和生长点。五四新文化传统和鲁迅精神中的诸多思想命题,如对“立人”重要性的发现和强调、对传统文化的“反抗”与继承、对“国民性”的揭示与改造、对现代新文艺的创造性实践、对未来中国文化发展路向的深沉思考,和一直贯穿在这些命题中的、一代知识分子强烈的自我批判意识等等,仍然是当代学人观照当下文化现实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参照系。 其中,以鲁迅为代表的一代知识分子,在“反抗传统”中对“传统”做出创造性的承继,在大胆吸收外来文化过程中融入对“传统”的现代性转化,这些凝聚着一代学人心血和智慧的历史经验,在“传统”打着各种旗号、不分精华糟粕回归的当下,尤其值得我们借鉴。 朱水涌教授表示,在“国学热”、“传统热”不断升温的今天,“传统”与“现代”、“中国”与“世界”、“历史”与“现实”等诸多关系都需要认真清理。“在这种语境下,借助五四新文化传统和鲁迅精神中丰富的文化资源,提出我们对当下文化现实的看法和思考,无疑将是一件极有意义的工作。” 有评论家表示,改革开放30年来,当代文艺经历了80年代向西方学习的热情,90年代以来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文艺发展的冲击,和经济全球化急速推进的文化“全球化”。当下“传统热”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新世纪一个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面对这样的文化现实,文艺家、文艺评论家重新回顾五四,回顾鲁迅,回顾著名的“拿来主义”,是希望今天的人们不盲从古人,不盲信传统,而是从自身面临的实际问题出发,大胆吸取来自各方的有益的文化滋养,壮大自身,用自我的创造力来迎接现实发展带来的挑战。 与五四面临的从“传统”中国转向“现代”中国历史进程不同的是,今天中国文艺面临的,是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带来的社会文化大转型。当代中国文化价值体系面临的剧烈变动和重新建构必须引起思想理论界的关注。 此次会议之所以选择在厦门大学举行,因为鲁迅曾于1926年9月至1927年1月在厦门大学执教一个学期,同时创作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等著名的文学篇章,他在厦门大学所做的《少读中国书,做好事之徒》的演讲激励了不少青年学子投身时代大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