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中国诗论史》出版——学术座谈会综述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2006-12-31 00:00于哲学网发表

 

 



    20061216日晚9001200,在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成功举办了“《中国诗论史》出版——学术座谈会”。会议由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陶礼天教授主持,出席此次会议的代表有: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漆绪邦、左东岭、赵敏俐教授和王南、雍繁星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党圣元和范子烨研究员;北京语言大学郭鹏教授;中央民族大学文学院陈允峰教授;安徽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梅运生、杨柏岭、李平教授;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戚良德教授;河北经贸大学人文学院贾宗普博士;安徽安庆师范学院文学院方锡球教授等;还有出版该书的黄山书社副主编宋启发先生和该书编辑汤吟菲女士等。

     

    会议围绕“霍松林主编,漆绪邦、梅运生、张连第合著《中国诗论史》的学术成就” 的主题展开,先由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陶礼天教授作为主持人,介绍了出席会议的各位专家,向出席会议的各位专家于百忙之中参加座谈会致以衷心感谢;黄山书社宋启发副主编也向各位代表对该书出版工作的大力支持表示深深的感谢!之后,各位代表都发表了自己对该书的读后感言。大家一致评价《中国诗论史》是一部“本色、平实而厚重,精当且精美”的高水平的学术著作。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左东岭教授认为该书以自己多年研究的独有的学术眼光,架筑了读者和作者间沟通的桥梁,初看并不震撼,读后却收益很大,并举明代诗论部分为例做了说明。中国社会科学院党圣元研究员特别提出该书的朴素、本色特征,认为它知识可靠、学术内涵丰富;对几位编者耗时十多年从容不迫的创作心态表示钦佩,认为他们在学养方面,治学、学术态度方面都值得我们学习。范子烨研究员作为霍松林先生的弟子,从对霍先生的了解谈起,对霍先生的为人,霍先生的炉火纯青书法造诣、学术研究与创作精神做了真实的介绍,由衷地表示敬佩,并总结了该书在写法上文笔畅达、简洁、优美和笔力之老到等特点。并对几位执笔人漆绪邦,梅运生、张连第三位先生的珠联璧合般的合作关系表示赞扬;同时对担任该书出版工作的黄山书社的品牌表示赞可,认为无论从学术质量还是市场质量都很好。首都师范大学诗歌研究中心主任赵敏俐教授则侧重从先秦、两汉和魏晋部分的阅读体会谈起,认为该书内容丰富,无论从装桢、出版和排版还有丰富的诗学理论的思考和认识,都称得上是对学术界献上的一份厚礼。同时赵教授也表达了如能够将近几年关于“孔子诗论”的出土文献研究成果吸收到书中就会更好的愿望。

     

    在以上几位老师的发言之后,主持人陶礼天教授做了简短的中场小结,对安徽黄山书社做了进一步的介绍,对该社在古籍整理出版方面为弘扬祖国传统文化做出的成就表示敬意,对几位老师的感言、评价表示感谢!并就自己阅读该书的体会谈了感想,认为这是一部系统全面、规模空前、超越目前所有诗论史著作的好书,是当前中国古代诗论研究中最重要的一部著作,总结其两大特点:一是资料详细,分析入微;二是秉承了实事求是治学态度,举要治繁。回忆当年跟随梅先生学习时老师的教诲:“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对先生的治学态度深表感佩。

     

    在接下来的讨论中,首都师范大学雍繁星博士谈了自己阅读明清部分的诗论的感想。安庆师范学院方锡球教授从三个方面对该书做了评价,认为它是“博”与“精”的结合;深入浅出、显示了一种不平凡的学养和学术气概;对不同的诗学命题,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分析精到,善于发现问题并作了高质量的回答,认为该书在许多方面都富有创新,取得很重要的成就。山东大学戚良德教授也从三个角度谈了自己的认识:首先,这本书“平实而有新意”,是从诗学角度完成的一部文学理论批评史;其次,该书的创新处即在于“敢碰硬”,如对经学与诗论的关系这样高难度的“硬”问题,作了深入细致的研究,结论令人信服等;第三,以《文心雕龙》的论述为例,认为本书典型地体现了从“诗学”角度来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特点,令人耳目一新。同时希望该书作为诗论史,如能考虑把《文心雕龙· 明诗》篇作为专节进行论述更好。安徽师范大学李平和杨柏岭教授则分别就自己对《中国诗论史》和现在市面上流行的其他批评史的对比中谈到该书的几大特色:宏大、厚实、精当、实用;突破、典范、精美。李平教授认为该书平实中有创新,杨柏岭教授把前期类似成果与当前写作风气作为两大参照系,指出这是一本真正回到中国诗论史的著作。北京语言大学郭鹏教授就上册的总体印象谈到:该书是老一辈学者知识和科研的结晶,体现了他们对知识的熟稔把握,真正实现了“渐老渐熟,乃造平淡”的精神;赞扬该书体例编排有特点,概说部分很精当,兼顾到高层次研究者、一般研究者和普通读者的阅读对象,具有很深的启发意义。中央民族大学陈允峰教授总结该书“平实、雅致、流畅”的特点,从微观层面上说,对中国诗论种种问题具有透彻了解和细致入微的分析,从宏观层面上说,对每一个历史时期的诗学发展脉络,具有清晰的把握;由此认为古代文论研究的基本态度应该是:读通原文、读懂原文。河北经贸大学贾宗普博士指出该书“极高明而道中庸”是其最大特点,并结合书中具体问题的分析做了阐述。王南博士则简单谈了书中措辞的严谨,对于暂无确证的资料均采用“可能、也许”等字眼,充分体现了几位老师编写此书的严谨态度。

     

    最后,由本书的主要编写者漆绪邦先生和梅运生先生对编写的具体过程和编写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做了说明。漆先生谈到当时的写作初衷就是想老老实实读点书,研究完材料认为该怎么写就怎么写,目的就是千方百计地把书写好,“书不厌改”,遇到问题就一个接一个地去读书,思考并解决,没有确定的好办法,而且对本书感到还有不能令人满意之处,强调最重要的就是材料。七十多岁的梅先生依然十分谦逊,首先感觉到的就是大家从字里行间透出的对这本书的关心和爱心,肯定大家所讲到的这本书的不足之处,对各位专家就本书的赞美和认可表示衷心感谢,认为本书能够取得成功的最主要原因,就是他们几位著者都对霍先生的学术造诣深表敬仰和信服,从而形成合力,集体攻关,也是三位老朋友作为编者的相互之间的信任、谅解与尊重的结果;对编写中张连第先生由于中风未能完成修订任务而交由漆先生改写特别做了说明,称赞老朋友的为人典范;说明写作中自己真正的感觉就是要不留缺憾,写不下去就不强求自己,更肯定了漆先生的观点:踏实钻研文献,充分收集材料,掌握第一手资料。会议在梅先生和漆先生谦逊的致谢中结束,时已至凌晨零点,陶礼天教授再次向各位代表表示了深深的谢意,并欢送各位代表。

     

    《中国诗论史》是国家教委“八五”重点科研资助项目,由陕西师范大学著名学者霍松林先生主持,并担任主编,由首都师范大学漆绪邦教授、安徽师范大学梅运生教授、吉林大学张连第教授负责具体撰稿,这三位撰稿人都是中国古代文学和古代文论学科领域卓有成就的专家,享有很高学术声誉,也是恢复高考制度后较早担任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导师。他们经过十多年的艰辛劳动,始得脱稿成书,可谓“十年磨一剑”,终于成就了这一重要学术伟业。为了写好本书,早在1991年就先由霍松林先生主编,由漆绪邦、梅运生、张连第、林珂四位教授合撰,出版了《中国历代诗词曲论提要》(由首都师范大学前身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出版),该书参撰工作也有上述几位先生的研究生的贡献,他们是王南、胡山林、郭红跃、田南池、李逢春、张旭曙、潘繁生、彭玉平、陶礼天等(参见霍松林先生为《中国历代诗词曲论提要》一书所作的序言),今天这些研究生不少已经成为各自所在高校的研究生导师,在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领域做出了重要学术成就,就此也可以说明当年他们的这几位导师培养工作的成功。《中国历代诗词曲论提要》著录诗论专著214种,词论专著53种,曲论专著27种,共计294种。列入“存目”的,诗论专著88种,词论专著51种,曲论专著4种,共计143种。两项总计437种。该书重点在精要准确地撮述诗词曲论“原典”的主要内容,同时考述作者生平,成书时间及版本源流等。是书出版后,在学术界获得极高赞誉,迄今仍然被作为本专业教学研究的重要参考书。正是在这样扎实的前期工作的基础上,著者才能够成功地撰写完成《中国诗论史》这一洋洋大著。这种研究过程和研究方法无疑也可以成为典范,对今天赶课题的浮躁学风,特别是逼迫学者们匆匆忙忙地完成所谓的考核指标的高校科研管理体制,是一种无声的批评!也是一种严肃的批评!

     

      《中国诗论史》为中国古代诗歌理论批评史研究的学术专著,又可以视为从诗歌理论批评角度进行切入研究的一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上自先秦,下迄晚清,采用广义的“诗”的概念,涵盖中国古代“诗、词、曲”等韵文学的理论批评的基本内容,包括先秦两汉诗论、魏晋南北朝诗论、隋唐五代诗论,两宋及金代诗论、元明诗论、清代诗论、晚清诗论六编。全书150万字,分为上、中、下三册,由黄山书社于2007年元月出版,使这部经过近20年研究和写作的“大书”终于和广大读者见面了!此次座谈会,更是听取了各位专家学者宝贵的意见,一定能够有助于更多研究者和阅读者对该书的理解和把握。毫无疑问,本书是21世纪初中国文学研究的最为重要的学术成果之一,是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领域近年所取得的最为重要的学术成就。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