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研讨会是对“中国现代美术奠基人系列·徐悲鸿大型艺术展”的进一步延伸,从关注画展本身,到关注徐悲鸿及同时代艺术家所处的时代特点、艺术家的思想渊源,再延及徐悲鸿艺术理念及其二十世纪大师级艺术家对当代艺术的影响及贡献。 研讨会场设在中央美术学院体现炎黄艺术馆开放性学术思维。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潘公凯、副院长徐冰到会讲话。潘公凯在讲话中表示:徐悲鸿先生在美术界、甚至整个文艺界都代表着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思想状态,企图用自己的学术,或者说手艺,能够对国家的救亡图存和独立自强做出自己的贡献;徐先生的主张,包括他的艺术和他的教学,对当下中国美术界仍然有着重要的意义;今天,将徐悲鸿先生放到宏大的历史当中,才能够更好地把握对徐先生的评价和研究,也才更有现实意义;对徐先生的研究,不仅是对徐先生个人的研究,而且是对这一代人的认识。 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徐冰认为,徐悲鸿先生有一个特点是很多艺术家所不存在的,他每件作品都是一个个案,很关键的一点,就是他把自己个人的艺术和整个民族、国家、社会之间的这种关系放再一个非常强的位置和关系上,就是他其实做的是一个大的艺术,这点也是后人需要反思和借鉴的东西;另外,是他的人格和教育上的魅力,那么多学生拥护他、多少代人的纪念他,就是因为他个人的魅力。 研讨会围绕徐悲鸿先生艺术的现实主义特点,从不同层面加以延展。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李树生认为,当徐悲鸿留学法国的时候,西方各种现代流派已经很风行了,徐先生之所以选择文艺复兴的写实主义,是因为他认为这才是对症下药,才能解决中国艺术衰败的问题;强调写实,是针对当时中国美术的文人化,而且是为了当时社会建设的需求。李树生提出,徐先生强调“艺术家应该跟科学家同样要有求真的精神,研究科学要以数学为基础,研究艺术以素描为基础”,实际上是强调“求真”,而“求真”实际上是主张真善美相统一艺术。 在研讨会上,徐悲鸿先生之子徐庆平先生透露了徐悲鸿先生画作的基本情况。徐悲鸿纪念馆在成立的时候,也就是在徐悲鸿先生去世的当天,廖静文女士就把家里的钥匙交给当时的文化部的部长茅盾先生,请他们去接收,因为徐先生的遗愿,他所有的作品及藏品,全部捐献给国家。这些作品当时清点有1200件作品,还有1200件藏品。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徐悲鸿先生曾经到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举办过六个画展,这六个画展所有的卖画所得有两个用处,一个是救济抗战期间从敌战区流离失所到后方去的难民,还有当时阵亡将士的遗孤。这批作品的数量很多,新加坡,马来西亚一带很多人都有徐先生的作品,这个数目新加坡官方的估计,绝对不比北京徐悲鸿纪念馆少。 记者了解到,炎黄艺术馆举办的“徐悲鸿大型作品展”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大展本身成为一次辐射全国的美术展,开展二十多天来,来自广东、昆明、浙江、河北、天津、哈尔滨、沈阳等全国各地的观众争相观看徐悲鸿先生的美术作品;展览现场也成为一个生动与开阔的课堂,中央美院、北京大学、徐悲鸿中学、保定中学等学校教授及老师现场授课,对学生专业素养的提升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炎黄艺术馆也成为审美及美术普及的场馆,来自幼儿园、小学、中学的孩子在老师的讲解下,认真阅读徐悲鸿作品中的蕴含的意义,有效地发挥了艺术馆在公共教育中的作用。炎黄艺术馆方面认为,尽管“徐悲鸿大型艺术展”本身已展出二十多天,接近尾声,但对于在当代语境下研究徐悲鸿及其艺术思想、乃到研究整个二十世纪美术特点却只是一个开端。 业内分析人士认为,炎黄艺术馆以“徐悲鸿大型艺术展”为开端,但不局限于展览本身,而是将展览向深度、广度延伸,深入研究徐悲鸿的艺术思想、探讨二十一世纪美术的意义及价值,为成功举办艺术作品展开辟了一条新思路、尝试一种新的标准。该艺术馆借助于金融机构的捐助,组建了专业性团队策划此次展览,围绕徐悲鸿及二十世纪现代美术,首先展示了徐悲鸿先生的艺术思想及艺术教育理念;其次通过徐悲鸿夫人及弟子的回忆,展现了中国特定时期美术界的状况;再次,又通过理论层面的深入挖掘,全面延伸现代美术的线索。“艺术大展”与艺术研究相互呼应,取得了良好的互动效果。 据此次研讨会主持人朱青生教授透露,“徐悲鸿大展”是基于一个完整的构想,既是一次大展也是一次完整的学术活动,除了研讨会,今后还将衍生出各种出版物,包括画册、论文集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