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纪念中国古文字研究会成立3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吉林长春召开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2009-01-12 00:00于哲学网发表

 

 



     

     

     

    会议开幕式

     

     

     

    裘锡圭先生做大会主题发言

     

    (注:以上会议现场照片均为南京大学 魏宜辉博士 摄)

     

    2008101112日,由中国古文字研究会主办、吉林大学古籍所承办的“纪念中国古文字研究会成立三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古文字研究会第17次年会)在吉林长春北苑宾馆吉林大学学术活动交流中心召开。来自中国大陆、香港、台湾、美国、日本、法国的100多名学者参加了会议,其中既有黄盛璋、裘锡圭、曾宪通、林沄、张光裕等老一辈专家,又有吴振武、黄德宽、刘钊、李家浩为代表的众多中、青年学者,反映了今天中国古文字学界繁荣昌盛的景象。会议收到学术论文110余篇,涉及中国文字起源、商周甲骨文、金文、春秋盟书及战国简帛文字等诸多研究领域,不但探讨了花东甲骨文、琱生尊铭文、上博楚简等新材料,还深入思考了金文族徽等疑难、重要问题。这些论文大部分收入中华书局出版的《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七辑。老学者还追忆1978年中国古文字研究会成立暨第一次年会的盛况、回顾改革开放30年古文字教学科研的巨大成就,并高度赞扬了吉大古籍所为培养古文字学人才做出的巨大贡献。大会开幕式上举行了著名古文字学者于省吾先生铜像的揭幕仪式。

     

    本次会议上,学者提交论文112篇,内容涉及甲骨金文、盟书、简帛、玺印文字等古文字学研究的各个领域,并公布了几条重要的甲骨、金文材料。以下择要做一简要介绍。

     

    一、中国文字起源。美国罗杰斯大学东亚系陈光宇教授、中国国家博物馆李先登研究员、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王晖教授、洛阳第二考古工作队蔡运章研究员探讨了汉字起源的时间及几个发展阶段,将龙山文化时期(距今约5000年左右)定为汉字起源的最早阶段,蔡运章先生更提出汉字可能肇始于8000年前的裴李岗文化时期。

     

    二、甲骨文研究。

     

    新发表材料仍受关注,如台湾东海大学朱歧祥教授讨论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文研究方法,吉大何景成博士释花东卜辞的“所”字。

     

    与探讨商代国家、社会结构有关的重要文字被深入研究,北大物资学院刘桓教授将过去释“途(屠)”或“达(挞)”的字改释为“遏”,从而更好地解释了甲骨文中有关商代“子某”、“众人”的几条材料;又如中国社会科学院孙亚冰据新出“尧公簋”铭文提出甲骨文中“昜”国才是后世文献中与晋国始封问题关系密切的“唐”国。

     

    甲骨缀合的新成果。甲骨缀合使零碎材料破镜重圆,对于推进甲骨学研究有着重要意义。如台湾史语所蔡哲茂研究员新缀7则,郑州大学门艺博士新缀黄组田行卜辞14则。

     

    三、金文研究。

     

    进入21世纪以来,重要的商周金文材料屡有发现和刊布,学者通过研究它们大大增进了对商周历史文化的认识。

     

    公布新材料。北京大学历史系朱凤瀚教授公布了中国文物咨询中心征集的伯父簋及其铭文的照片和拓本,并讨论了周厉王南征淮夷的历史。此器李学勤先生也介绍过,但未公布器形照片及铭文拓本。

     

    对新出材料的研究。近年来,新出、新发表金文材料较多,也很重要,备受学界关注,此次会议上相关研究也不少,如吉大林沄教授讨论2006年发现的琱生尊铭文中的人物关系及其反映的西周土地诉讼事件,南开大学陈絜博士讨论该铭中的“蟪(惠)”字;又如首师大张富海博士释读2006年发表的柞伯鼎铭文中的“庸”字、2007年发表的应公鼎铭文中自命该器之字,他和北京大学李家浩教授还都讨论了2005年发表的老簋铭文。

     

    对重要疑难问题的研究。商周金文中所谓“族徽”问题历来为学者重视,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的张懋镕教授提出从联姻角度、中国社科院考古所严志斌博士提出从多人(子某)共同作器角度理解复合氏名(族徽)的问题。这些见解有助于推进对商周社会结构的研究。

     

    四、盟书研究。

     

    美国堪萨斯大学的魏克彬博士利用尚未发现的温县盟书中的“嶽公大冢”材料提出侯马盟书中过去被释为“晋公大冢”的晋字应改释为“岳”。他的报告引起了学者们对殷墟甲骨文中“岳”字的讨论。北大文博学院的董珊博士分析了侯马、温县盟书中“明殛视之”。

     

    五、简帛研究

     

    近年来,战国竹简文字,特别是郭店、葛陵、包山、上博等楚简材料,研究形成海内外学界热潮。本次会议上相关研究论文也占了全部论文的约三分之一。学者利用楚简材料讨论甲骨文中的疑难字,或从甲骨文、金文的演变思考楚系文字,上下求索、融会贯通,成为一种较理想的研究方法。如郭永秉博士据甲骨文、金文释出上博楚简中的《平王问郑寿》中的“讯”字,即为较好的一例。

     

    总之,这次会议展现了中国古文字研究会成立30年来的古文字研究的成就,反映了学术界近年来的研究理念和方法,昭示了古文字研究这一人文学科的重要领域后继有人的光明前景。以上报道,囿于笔者学识,并考虑到尽可能减少造字,故很多优秀论文均未提及,有兴趣的读者可阅读《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七辑及会议编印的补充论文集。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